㈠ 下面这些诗句写的是什么节日
1.清明节
2.重阳节
㈡ 求对联(每三天提一次悬赏)
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专,下联:不高属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上联,来着很高兴,下联:不高兴别来,横批:就是横
够10条吧
㈢ 时间中的“子夜”是指什么时候
时间中的“子夜”是指北京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按古代的更算为三更天。
在中国古代,人们专用“属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3)子夜户外扩展阅读
时辰养生歌诀
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
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
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
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
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
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
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
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
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㈣ 午夜和子夜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
午夜,是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半夜。拼音为wǔ yè,词性是名词,近义词子夜。
子夜,意思是半夜、午夜。子夜是23:00到1:00之间。可以是凌晨也可以是夜晚。子时指23时至1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即23时至1时,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又称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开始。
(4)子夜户外扩展阅读:
晚上是指日落后至明天日出前的时刻,在这时份太阳位于地平线下。此段时间内人的肉眼无法观测到太阳,由于处于阳光直射面的后半部分,所以光线较暗,阳光无法照射到。
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直射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时长不是在固定的时间段。
因为形成了:赤道上的昼夜时长固定在12小时。随着南北纬延伸到南北两极,形成了昼夜时长的偏差。南北两极会出现极昼也极夜现象。从而,在地球的除了赤道以外的地方,夜晚的时长是会变动的。
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里,晚上被划分为五更,一更为戌时(19:00-21:00)、二更为亥时(21:00-23:00)、三更为子时(23:00-01:00)、四更为丑时(01:00-03:00)、五更为寅时(03:00-05:00)。
在古代没有充足的户外照明系统的情况下,人们在晚上通常并不外出,而在家里休息,亦即是中国古语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㈤ 电视剧中经常提到的夜半三更,是指几点呢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都会有所了解,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不同时辰对应现在不同的时间。那么,电视剧中经常提到的夜半三更,是指几点呢?
一、指具体的时间,晚上23:00—凌晨1:00三更是古代时间名词,代表子时。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100刻。其中夜晚有40刻,每10课1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很多剧中,并没有那么考究,编剧对时间的权衡也并没有那么严格,人物对话中用到“夜半三更”的时候单纯指到很晚,又说三更半夜。
㈥ 古代人在野外怎么确定时间,下午三点半左右,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怎么估算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㈦ 子夜吴歌的写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为南朝乐府民歌,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或眷恋之情。现存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又称《吴声四时歌》或《子夜吴歌》,简称《四时歌》。
李白仿照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所写,亦称《子夜吴歌》,也分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春歌》写的是美妇,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她的勤劳的品质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夏歌》写的是西施,她具有更深一层的美丽——为祖国献身的伟大,所以也可以说她是一位“烈妇”。她的美就像是“三百里镜湖中竞开的荷花”,她的美使“前来看她的人挤满若耶(西施的家乡),显得若耶都狭隘了”。然而西施的命运却是如此令人感慨,“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这样的心是美丽的,美得让人感动。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如此的突然,如此的早,冬天已经来了。猝不及防的人呀,被今年的第一夜寒霜击倒。倒在她们深深不已的自责里……昨夜的那一场严霜,已把户外的竹树冻得恹恹欲病了。寒冷的风,已困得人不敢轻易去开启期盼的门窗了。整整一个白天,让人食不安,坐不稳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内地冷犹如此,边关何堪?即使征衣寄出,又还要几日才得以寄至边关?戍人更在边关外!当此时,已不觉自己一夜未睡的疲倦,也忘却了自己的冷暖。心系征人哪,情切意深心更迫!
那一件冬衣,维系着一家人的冷暖。内地与边关的人哪,都用它来遮挡风寒!
那一件冬衣,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冷暖。只有大家都温暖了,才算得上天下太平,百姓福安!
《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
夜风苦寒、烛火摇曳。光影明明灭灭,映着锦年轻的容颜。
纤纤细指捏着针线,银针细且冰凉。锦的手指在快要缝制好的衣衫上娴熟翻飞,优美的动作如雨滴亲吻树叶,轻轻地、柔柔地......
自从别君后,一种相思、两地闲愁。远方的夫婿啊,此时的你已入眠了吗?还是在想着妻?今年冬天尤为寒冷,是你不在身边的缘故吗?
指间冰凉,锦拿着针线密密缝,细细裁。那嫩若柔荑的手指在烛光的氤氲下更显楚楚动人,可恨那剪刀却如此冰凉啊,握着它像握着一块寒冰,知此剪刀凉,心何已堪?
明朝驿使发,他们会带着好多征袍送到遥远的边关。夜夜辛勤缝制,多少长安女子的心血里又寄予了怎样深的情?
烛泪将尽,青釭暗明灭,夜何其深。总算缝制好了,锦站起身,长长地舒了口气,剁剁已经冻得失去知觉的脚,拿着缝好的衣衫上下打量,很是满意,夫婿穿上这厚厚的衣裳,就算在再冷的边关也应该不会觉得寒冷了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去边关远路迢迢,要多少个昼夜这件衣裳才能穿到他的身上呢?
寒夜凄清,冷风刺骨,而塞外风声更紧......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