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户外夜景 > 户外二人转

户外二人转

发布时间:2021-02-16 00:18:22

⑴ 欧弟和胡瓜户外表演视频

你在土豆上输入胡瓜和欧弟的名字..就可以搜出很多他俩的视频。。

欧弟和胡瓜一起主持的节目有《综艺大集合》《旗开得胜》...搜这些也可以找出很多

⑵ 东北民风民俗都有哪些有特点的!急!!!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小仓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狩猎、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⑶ 东北人在哪个节日会吃排骨炖酸菜和唱二人转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小仓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狩猎、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⑷ 室外娱乐项目有哪些

踢足球、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老年活动舞、斗地主、升级(双扣)、下回象棋、自助烧烤、划船、遛鸟答、老年人打地球、养鸽子、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和过家家和用垒城堡、唱二人转或是唱戏、扭秧歌、放风筝,冬天下雪了可以踏雪、打雪仗、堆雪人。

⑸ 介绍东北三省的地形及风俗,特产

地形: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分布的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是东北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松花江、东辽河、西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这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
风俗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小仓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狩猎、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⑹ 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内容

一、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回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答人们的关注;
二、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

三、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庆安版画创作初期追随了北大荒版画风格。但庆安版画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他们在平淡无奇的农家小院中发掘新的艺术创造天地,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成为作品赞美表现的主题。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明水篆刻: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名家众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五、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⑺ 东北的习俗送礼钱是多少

东北风俗有以下几点
(1)四大香 :开江的鱼、下蛋的鸡、回笼的觉、二房的妻。
这四大香不难理解,是指四种叫人向往的梦想,实际上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理解。
开江的鱼。初春料峭冰雪融化,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据说最好吃,做这种鱼要用开江的水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为什么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呢?这个就谁也说不明白了。其实鱼最好吃的时候应该是鱼肥的时候,肥鱼才好吃,瘦鱼是不好吃的。而开江时的鱼是最瘦的,经历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在冰下的鱼生活得很苦,没什么可吃的,活动范围又小,处于饥饿状态,身体里储存的养分已经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是最没滋味的了。而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刚刚从冬天里熬过来的,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饿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干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开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网捕鱼,捕上来的鱼甚至都来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里的水了,连点调料也没有,但对于苦熬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来说,难道还有比鱼更好吃的嚼裹吗?绝对没有!所以人们就误认为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今天再也没什么人吃开江的鱼了,另外,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鱼也没有野生的了,全是饲料养出来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鸡。下蛋的鸡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较才知道。鸡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要嫩,一个是要鲜。而要满足这两点要求就必须符合下面三点要求:一,必须是当年的鸡,这样的鸡嫩。二,必须是母鸡,公鸡性成熟早,发生性行为就早,发生性行为之后的公鸡味道就不鲜美了。三,要未下过蛋的鸡,这样的鸡就如同少女一般味道自然要比生过孩子的鲜美了。所以说,民间传说炖老母鸡好吃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下了蛋的鸡就没有鲜美的味道了,还会有一种腥臊的味道。可是在过去,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没有什么可吃的,在母鸡下蛋的几个月里人们是很难吃到鸡的,总也吃不到鸡,自然就想吃鸡了,所以就对下蛋的鸡垂涎三尺。可是这个时间段内,人们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吃鸡的,这就导致了人们认为下蛋的鸡是最好吃的观念。
回笼的觉。睡回笼觉是很舒服的,但必须在寒冷的冬天感受才会深刻,其他季节是无法感受出来的。过去,人们冬天里是没有经济能力在夜晚里把屋子烧得暖暖的,通常夜晚里都要熄火。可是你要知道,东北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夜晚屋子里都在零度以下,屋子里是要冻冰的。在这样的屋子里睡觉,人们都要把自己紧紧地包裹在棉被里,甚至连脸也要埋到被子里面,露出的头发,尤其是刘海儿部分是要上霜的。在这样的夜晚里人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起来出被窝的,尤其是凌晨的时候。可是凌晨却恰恰是要起来的,如起来磨豆腐、喂牲口等等很多事情需要这个时候做。起来干完活之后,人们的困劲还没有消退,就又急急忙忙钻回被窝,接着再睡。外面很寒冷,钻到被窝里自然就感到热乎乎的舒服,这是一种无比的享受,所以回笼觉就显得舒服无比了。
二房的妻。过去人们娶妻比较早,对夫妻之间的事情很不了解,在懵懵懂懂状态下毫无乐趣而言,所以首婚对于男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和探索,而再娶时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知道如何享受做人的乐趣,所以说娶来二房的妻是最香甜的事情了,新鲜而又知“礼”,当然这个“礼”是行“周公之礼”的“礼”了:)
东北风俗(2)三宝
东北三宝是过去东北人心目中的三宝,对于今天的东北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宝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时代可以废物变宝,也可以宝变废物,今天的东北三宝几近废物。
那么什么是东北三宝呢?东北三宝具体指的就是人参、貂皮、靰鞡草。
人参不用说了,人人都知道的东西,以吉林长白山出产的野山参最为宝贝,但东北人很少有人吃人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人参对东北人不起作用。全国最大的人参集散地就在吉林抚松,抚松的人参都是一大堆一大堆地卖,就如同卖大萝卜一般,价格极其便宜。在抚松人参市场连鹿鞭都成堆地卖,那才叫个牛逼呢!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毛皮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人们战胜严寒的利器,没有毛皮的人家是不可想像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离不开毛皮。毛皮中以貂皮最好,色泽光亮,柔软暖乎,关键是貂皮在冬天里不结冰不上霜,是上好的皮子。通常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才有条件用得上,实在爱美的姑娘也就对付个狐狸皮,普通人都使用狗皮、羊皮什么的。
靰鞡草是东北特产,这种草具有干燥后不脆不断柔软温暖的特点,所以东北人都用靰鞡草来楦鞋抵御寒冷。过去的东北人冬天是很难过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御寒冷,尤其是没有棉鞋。冬天里,人们用整张的牛皮做成比脚大很多的鞋子,脚面部位用牛皮绳穿成一圈然后系上,这样一勒,鞋面就成了包子的褶子了,很有特点,这种鞋被称为牛皮靰鞡,简称靰鞡。靰鞡草的名字就来自于靰鞡鞋的名字。牛皮靰鞡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得起的,通常是赶车老板子才有资格穿,赶车老板子在大大的牛皮靰鞡里面再穿一个厚毡靴,也就是用毡子做的大毡袜,白色的,厚厚的,毡袜里面再楦进去靰鞡草,用靰鞡草把脚包住,没有袜子。
靰鞡草需要先用木棒敲打软了才可以楦在鞋里,这样包裹后的脚很严实,但缺点是脚出汗了也散发不出去,就积攒在鞋里了,所以每天晚上脱鞋的时候,脚都是潮潮的,靰鞡草也是潮的,鞋子也是潮的,这样就必须用火烤,烤干了第二天才能穿。所以家家户户晚上都要把一家老小的鞋子里面的靰鞡草掏出来,和鞋子一起围放到炉子的周围烘烤,等第二天早晨起来了,鞋和靰鞡草就都烤干了,然后再把靰鞡草楦到鞋里面去。其实这样烤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离火太近就烤着了,鞋要是烤着了就坏了,就没有穿的了。如果离火太远,又没有烤好,第二天鞋还是潮的,这样潮的鞋穿出去立马就会冻住,脚也会被冻住。过去的东北人几乎人人的脚都被冻伤过,把脚冻掉的事情也是听说过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现一种橡胶棉鞋,也是牛皮靰鞡的样子,颜色通常是黑的,也有棕色的,东北人称之为胶皮靰鞡。这种胶皮靰鞡是东北人棉鞋的一次飞跃性进步,有了这种棉鞋后大家都可以在冬天里到户外活动了,这是对东北人的一次解放。但这种棉鞋也无法完全解决抵御寒冷的问题,也需要在里面楦靰鞡草,只是需要的靰鞡草不是很多罢了。对于东北人来说,那是一个难忘的靰鞡草时代。
今天的东北人再也不需要靰鞡鞋了,所以靰鞡草也就没有了价值,于是东北的三宝又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角了。人参仍然是保健佳品,貂皮不再是保暖用的皮子,已经变成时髦女性的装饰品了,保暖的含义不复存在。鹿茸角是滋补壮阳的药品,要想成神仙,鹿茸角是不可少的。
东北人对这三样新宝也不是很在乎了,因为已经有人工代替品出现了,美观实用。天然的东西虽然很好,但往往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无法达到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了。

东北风俗(3)大酱
东北人就没有不知道大酱的,我估计也没有人没吃过大酱的,因为大酱是东北人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副食。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都做大酱,还没听说哪家不做大酱的。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已经很少有做大酱的了,一个是东北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传统的大酱了,另一个是因为现在的大酱已经是机械化生产,成瓶成袋地出售了,所以人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再费事做大酱了。
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酱很少是黄豆做的,为什么不再用黄豆做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用黄豆做大酱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大酱的厂家都改由玉米来做大酱了,而玉米做出的大酱一个是口感不好,味道不纯正,另一个就是没有营养。即使是标明用黄豆做的大酱,也不是百分百地用黄豆做的,黄豆只是大酱中的一部分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觉从商店里买回来的大酱味道不对劲也不好吃的原因所在了。
大酱是东北的特产,之所以大酱是东北的特产,是因为做大酱的原料大豆是东北的特产。
过去,一到秋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大酱,首先要把黄豆洗干净,然后用大铁锅烀面,烀黄豆的时间大约要两三个小时,需要文火。烀好后的黄豆要捣碎,这个工序很费劲,不好捣,需要身体好又有劲的人来做,一大锅烀好的黄豆捣碎也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捣碎后的黄豆脱成坯,坯子是长方形的块状,长度大约一尺多,宽度大约半尺多。然后用纸严密地包裹起来,放到屋子干爽通风的地方。这种包裹起来的长方形烀好的碎黄豆坯子称为大酱块子,所以东北学校的老师经常骂学习不好的学生的脑袋是大酱块子脑袋,也就是说这个学生的脑袋是死芯的,不转个,笨。
做好的大酱块子一直要放到来年春天的五月,然后正式开始做大酱,也就是真正地开始用酱缸做大酱了,东北人把这个程序称之为下大酱。
下大酱首先要把包裹了一冬的大酱块子打开,把裂缝中生的虫子用水冲洗掉,通常应该是不会生虫子的,除非没有包裹严实,没有包裹严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纸少,没有包严。为什么不多用些纸呢?因为没有纸,这就是时代。
冲洗好的大酱块子,需要掰成拳头大小的碎块。凉干后倒入缸里,再倒入水,水要比碎大酱块子多很多,再放入适量的大粒盐。然后再把酱缸用纸封好,把封好的酱缸放到室外的园子里,让阳光照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酱发酵,发酵过程大约需要十多天。
等发酵差不多了,再打开封纸,用大酱耙子捣酱。大酱耙子是用木头做的,一个圆木棒,一端钉一块巴掌大小的长方形小木板。每天都要捣酱十几分钟,通常启封后再发酵十多天就基本上可以吃了。但这还不算完,还需要每天捣酱,大酱每天仍然在发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乎持续整个夏天。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酱缸保护不好的话,就会生蛆,蛆长到一定长度就会顺着大酱缸的壁往上爬,大酱生蛆是做大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几乎所有人家的大酱都生过蛆。但大酱生蛆对人的身体是没有害处的,只是看着不舒服而已。所以东北有一句常用的话,就是:酱缸里面的蛆,不咬人硌痒人。这句话通常指那些让人讨厌的人。柏杨把中国人也形象地比喻成酱缸里面的蛆,说中国人只会在酱缸这么一个小天地里爬,还互相乱拱。
大酱最简单也是最好吃的方法就是小葱蘸大酱,百吃不厌。
现在非常时髦的韩国大酱与东北大酱不太一样,但韩国大酱是东北大酱的一个分支,韩国大酱是几百年前从东北流传过去的,东北大酱流传到朝鲜半岛后被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了。延边地区朝鲜人做的大酱则是典型的东北大酱,但也与东北汉族人做的大酱味道有所不同,具有民族特色。

(4)南北大炕
东北土著文化实际上就是满族文化,满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就拿家家户户睡觉的炕来说吧,就非常有特点,满族民居的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是朝阳的房子,这样建房子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对冬天屋子的取暖有很大好处。当然也有厢房,但厢房就比较少了,所以这里就不说了。
满族民居最大特点就是屋子里面的炕特别显著,通常有两铺炕,一南一北互相对应,以大著称。过去东北人把窑姐卖淫称为卖大炕,就是因为用来卖淫的炕很大。
平时一家人主要是以炕为活动舞台,屋子里很少有椅子,大家没事儿时都坐在炕上,通常是盘腿而坐。有事儿的人或者来人都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
炕都是火炕,与外屋地上的大灶坑相连接,烧火做饭时烟就从炕下面的炕洞子通过,于是炕就热了,但要是在冬天里仅仅靠烧火做饭来把炕烧热了还达不到需要的热度,所以还要在炕洞子里烧木材。但由于炕大,受热的地方不均匀,炕头热度高一些,炕梢热度差一些。所以人们晚上睡觉时都愿意睡炕头,不愿意睡炕梢。但一家人谁睡炕头谁睡炕梢不是随便的,是由每人在家中的地位决定的,通常都是家里的男主人也就是一家的老爷子睡炕头,紧挨着的就是女主人了,然后才是孩子。但孩子睡觉的顺序通常却是越小的越靠炕头这边,越大的越靠炕梢一边。
东北民居的炕不仅仅是睡觉的,还是取暖的。所以冬天时炕面上是不能放东西的,被褥什么的都要卷起来,以便用来散热,散热效果好,屋子就暖和。
炕表面铺的是炕席,炕席是用高粱秸子编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纸进入生活后,有条件的人开始用牛皮纸糊炕,上面刷上清油,这样的炕面非常明亮,而且还干净,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倍。
炕很重要,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东北民居没有炕,那简直不敢想像。东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饭的时候炕上放一个炕桌,家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盘腿坐在最里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里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负责给大家添饭递东西什么的,是伺候吃饭的。
孩子们放学写作业或玩耍也是在炕上,来人了也是要让到炕上去坐的,通常每一家人都会有一个烟笸箩,里面放着烟叶、烟纸和火柴,来人了就把烟笸箩往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一推,说自己卷一只烟抽吧,于是大家就人手一只烟,吞云吐雾起来。
可以说炕是东北老百姓生活的舞台。

东北风俗(5)烟袋锅子
过去的东北人抽烟是个风俗习惯,人人都抽。为什么东北人有抽烟的习惯呢?这与东北的气候有关。东北是个寒冷的地方,在零度以下的天气大约一年能有半年,而零下三四十度气温也很常见,冬天正常的温度也都在零下二十多度,即使气候变暖的今天也是很寒冷的。
寒冷的冬天还要经常大雪纷飞,大雪封门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东北人就都呆在家里不出屋,什么活都不干了,也什么活都无法干了,东北人习惯地称之为猫冬,与动物冬眠差不多。
但人不是动物,动物冬眠时可以呼呼睡大觉,人是要活动的。那么大冬天的,人在屋子里都干些什么呢?那就是抽烟了。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抽,每天都抽得乌烟瘴气,冬天房子密封很严,烟雾也不容易散去,大家就在烟雾中生活,所以老一代东北人患气管炎肺气肿的特别多,冬天咳嗽喘不上来气,这种地方病固然与气候有关,但与抽烟和在烟雾中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东北人抽的是大烟叶,自己种的,或者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一捆一捆的,烟叶压得纸一般平展,颜色焦黄,很好看。每一捆一二斤左右。烟叶是比较潮的,需要继续晾干或者炕干,只有干了之后才好抽。
通常每家都会有一个烟笸箩,用来装炕好的烟叶,里面还有火柴、卷烟纸。要抽烟就把烟笸箩拿过来卷一只,客人要是来了,首先拿出来招待客人的也是这个烟笸箩,只有比较特殊一点的才要倒水什么的,而普通熟悉的街坊邻居来了就是拿烟笸箩招待,大家边卷烟边闲聊,家长里短的事情就都出来了。
但在三四十年前,纸是比较少见的,用纸卷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最常用的就是烟袋锅子,烟袋锅子是用铜或铁铸的,锅子本身直径大约有半寸左右,安在一个中间是空的木杆子上,另一头是一个同样的铜或铁铸的烟袋嘴。抽的时候把碎烟叶装到烟袋锅里,用手指按得实实的,然后点着了一口一口地抽。这种烟袋锅子通常是专用的,抽烟的人每人都有一个,自己抽自己的,只是在自己偶尔没有带,才借用别人的抽一锅子。外出也要带上自己的烟袋锅子,随身带的烟袋锅子比较短小,便于携带,在家里用的烟袋锅子就比较长了。烟袋杆子长,可以把一部分烟袋油子挂住,对身体稍微有点好处。
东北以外的人,都很希奇东北的大姑娘为什么要叼一个大烟袋锅子,其实过去的东北人几乎人人都叼一个烟袋锅子,叼一个烟袋锅子并不是大姑娘的专利。当你看到人人都叼一个烟袋锅子的时候也就感觉不到大姑娘叼一个大烟袋锅子有什么希奇的了。

东北风俗(6)酸菜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里离不开的好嚼裹,如果没了酸菜,真不知道东北人冬天里还怎么过。
为什么东北人要吃酸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东北有一个漫长寒冷的冬季,在冬季里,没有任何新鲜的蔬菜,可是人又无法长时间地离开蔬菜,所以东北人就发明了酸菜,用来解决冬天里没有蔬菜的困难。
过去的东北是很难在冬季储存大量的蔬菜的,当然东北人也知道用窖来储存,但用窖储存很不经济。秋天时要挖窖,窖要挖得很深,起码要两米以上才行,不然就冻了。可是即使挖了一个标准的菜窖也储存不了不多少的蔬菜,并且在窖里储存蔬菜很容易烂,得经常翻个。一棵很大的白菜,等到冬天从菜窖里拿出来就所省无几了。
东北人准备过冬的冬储菜样数很少,基本上就是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有限的几样,所以酸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腌制酸菜比较费事,现在的东北人已经没有谁自己腌制酸菜了,都是买着吃,或者去饭店吃。但饭店的酸菜基本都不是腌制的,而是用醋勾兑的,并且不是白菜而是大头菜,这样的酸菜不仅口感不好,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腌制酸菜的时间是在深秋季节,大白菜上市了,家家户户都成百上千斤地买白菜,一部分当作冬储菜凉干后,作为冬天的新鲜菜吃,另一部分就是用来腌制酸菜了。
腌制酸菜的方法首先要把白菜的烂帮去掉,用开水洗净,码放在缸里,倒入凉水,加入适量的大粒盐,加入多少大粒盐需要根据腌制的白菜多少来定,盐多了酸菜不容易发酵,少了又容易烂,所以要掌握好放盐的数量。
白菜比重比较小,放入水后上浮,要用重物来压,通常是用一块大石头来压,水不是一次就能加妥的,需要根据白菜发酵程度来续添。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个礼拜,这个之后就基本不需要再去管理它了,让它自己去发酵。
从白菜入缸到腌好需要两三个月时间,也就是要到冬天的时候才能吃。
冬天从缸里捞酸菜是一件很苦的活,没人愿干,缸里的酸菜水寒冷冰人,捞几棵就能把手指头冻得很痛很痛,然后麻木。
酸菜的烹制方法基本就是熬,炒酸菜很少。现在饭店烹制酸菜的方法都是炒了,这样做的酸菜好吃,但是费油,所以过去的东北人是很少吃炒酸菜的。
标准的熬酸菜方法是带肉的猪骨头、土豆与酸菜一起熬,这样熬出来的酸菜非常好吃,可以说是白吃不厌。但这种吃法在今天的东北饭店里已经很难吃到了,因为这种吃法费工费事,对于饭店来讲很不合算。
配合酸菜的最好主食就是大馇子粥和大饼子了。
有机会可以到东北尝一尝熬酸菜的味道,保证你吃了这回想下回:)

东北风俗(7)二人转
二人转纯粹是东北的地方戏,说二人转是戏已经是抬举二人转了,其实二人转根本就够不成戏的规模,只是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再配合形体挑逗的哼哼呀呀地喊唱。

大约在二百年以前,东北是个很荒凉的东方,被称作北大荒,这里的居民生活很艰苦,整日披星戴月地劳作,麻醉自我的自娱自乐歌唱形式便在劳动中产生了。开始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一两个会唱歌的人站起来给大家随便唱上几句没腔没调的所谓的歌或曲,目的是逗乐子,大家在嘻嘻哈哈之中忘记了疲劳,这种逗乐子的原始娱乐形式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二人转,所以二人转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还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初期的二人转都是男的表演,一个原因是在田间劳作的人都是男的,所以站出来表演的自然也就是男的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封建,女的是不能在男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所以初期的二人转是没有女人参与表演的。
只有男人参与的活动就粗鲁多了,男人在一起说的话什么都有,没有忌讳,男人的表演自然要把女人作为中心内容,或者是表演男女之间的事情。为了把女人表演的更为逼真,于是就出现了由男人扮演女人的角色,行当中称之为坤角。
后来当女人可以登上台面的时候坤角就由女人来扮演了,可是二人转里的唱词与说辞乃至动作都仍然是沿袭男人时代的粗俗风格,充满了野性与淳朴的打情骂俏甚至是黄色的东西,而被戏弄的往往又都是女方,所以为方便起见,二人转的女角几乎与男角都是夫妻关系,或者是男女朋友关系,这样在舞台上配合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没有吃亏与占便宜之分。
二人转发展了,自然也就形成了规模,这就是所谓的拉场戏,拉场戏已经可以说是戏了,比二人转进步了。但拉场戏没有二人转普及,因为演二人转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只要能站个人的地方就能表演,而拉场戏则要有场子,所以二人转发展很快。
二人转的演员都很穷,挣得少,唱戏累。农闲季节是看二人转人最多的时候,是演员最挣钱的时间段,每天都要到处赶场子,呼哧带喘的。
在东北,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有一个二人转的场子,票价在2元到5元之间,整场大约三四个小时,由五六对演员轮番表演。通常场子都很小,能坐一百多人的场子就算比较大的了。
现在的二人转已经注入了新鲜的内容了,加入了很多流行的成分,包括流行歌曲什么的,气氛十分活跃。演员的功底都很深厚,一点也不比春节晚会上的演员差多少,只是没有出头的机会而已。
现在的二人转已经从田间地头走入到城市里的剧场了,演出的气氛豪华了,但二人转的本身特点却少了许多,尤其是二人转特有的荤口被赶尽杀绝,使二人转减色不少,甚至你都看不出是不是二人转了,这不能不说是二人转的悲哀。
不过你要看原滋原味的二人转还是可以看到的,但你必须到农村去,到火热的生产第一线去,也就是到真正的人民群众中间去,到那里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二人转,但你肯去吗?

东北风俗(8)大饼子
在过去,大饼子是东北人几乎每天都要吃的东西,什么东西总吃都是不好吃的,何况本身就不好吃的大饼子呢!
大饼子是包米面做的一种家常食品,把包米面和成干泥状,然后抓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用两手团一团,按成类似手掌大小的椭圆型扁饼,用力摔到大铁锅的帮部,一个挨着一个,围锅贴一圈,锅的中间放水,弄好后,盖上锅盖,开锅二十分钟左右就好了。
做大饼子需要一定的技巧,一个是和的面不能太稀,太稀,做不成型,贴到锅上容易往下出溜,出溜到锅的下部就泡水了。另一个是往锅帮上摔的时候,一定要先把锅烧热了,并且还要达到一定的热度,如果热度不够,贴上的大饼子也会因重力的问题出溜到水里去。第三就是最好和好的包米面先发一下,虽然发酵过的包米面做出来的大饼子也不会膨胀起来,但发酵过后做出来的大饼子效果还是要好一些的。通常人们做大饼子还是用烫面的,主要原因是烫面的大饼子好做,不费事。再一个就是做的时候可以往包米面里掺一点糖或者糖精,好吃,但困难的人家就不放糖了。
做大饼子也可以与菜一起做,这样可以节省柴禾,也可以节省时间。与大饼子一起做的菜必须得是熬菜,这样的菜可以盖上锅盖一起焖。最适合与大饼子一起做的菜就是熬豆角了,先把豆角熬一会儿,然后再贴大饼子,因为大饼子需要的时间短,熬豆角需要的时间长。
熬的豆角放在大锅的中间,大饼子围在周围贴一圈,可是通常大饼子不会老老实实贴在那个位置不动,它会往下出溜的,如果下面是熬的豆角而不是水,那往下出溜到菜的部位的大饼子是最好吃的,带有菜的咸淡儿。大饼子由于往下出溜,必然就会拉长大饼子的面积,这样出现的嘎巴就多了,嘎巴也是大饼子比较好吃的部分,但如果嘎巴太重了也就是太煳了也就不好吃了,这需要一个度。
做大饼子需要大铁锅,而现在的东北人家已经很少有使用大铁锅做饭了,所以也就无法做大饼子了。但大饼子熬豆角确实很好吃,人们都很怀念这种吃法,所以这种吃法就被饭店给挪用了,现在很多饭店都有这个大饼子熬豆角的菜式,由于大饼子与豆角是一个锅里做出来,所以这个菜式被称为“一锅出”。也有把大饼子叫锅贴的,这是因为大饼子是用锅贴出来。
如果要说什么嚼裹是典型东北人吃的,又比较好吃,那“一锅出”是当之无愧的,就不知道现在的吉菜系列里包不包括这个品种,如果不包括,那将是吉菜的一大缺憾。
东北人骂人的时候经常会说谁谁是大饼子脸,其实大饼子的形状还是不错的,鸭蛋形,缺点就是扁平了点:)

东北风俗(9)打糕
朝鲜民族是东北一支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影响比较广泛,尤其在饮食方面更是一只独秀,今天我要说的打糕就是朝鲜民族食品中的骄傲。

打糕是朝鲜族典型的民族食品,过去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节日里才做,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朝鲜族聚集的延边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打糕。由于打糕非常有特点,所以也深受东北地区其他民族的喜爱,因此打糕也就成为了东北人喜欢爱的一种特色食品了。
正宗的打糕做起来比较费事,首先要把泡好的黏大米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大木锤反复捶打,现在石臼比较少见了,人们就改用木槽子了。这个活通常由年轻有力的大小伙子来干,是体力活,一般人捶打几下就干不动了。捶打时间需要很长,要一直把黏大米捶打稀碎成团才行,然后切成女孩子拳头大小的块,再用黄豆面沾裹起来,避免互相之间粘连,吃的时候可以蘸白糖或者就菜吃。
朝鲜民族的打糕与汉民族的切糕不一样,味道,口感,均不同,打糕要更有特色一些。配合打糕的菜肴要求很简单,最好是朝鲜族的辣白菜或者腌制的桔梗比较好一点,如能有一碗大酱汤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打糕比较抗饿,所以不用吃多少就饱了。现在东北很多大城市里都能买到现成的打糕,但你要想吃到正宗的朝鲜族打糕,还必须到延边地区去,最好到朝鲜族人家去吃阿妈尼亲手做的打糕才更有民族味道。

⑻ 《去野外》这本书的好词好句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2 在你面前我变内得很低很低,低到容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3 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4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5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你喜欢那些呢?有什么感悟呢?

⑼ 满族习俗是东北名俗文化吗 东北民俗文化都有啥呀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小仓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狩猎、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狩猎、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东北四大怪
说起东北的民俗,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土坯草房篱笆寨,窗户纸都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叨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东北四大怪”,也是东北特有的四种民俗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认识这四大民俗。
土坯草房篱笆寨 什么叫土坯呢?是一种用泥和草和在一起,制成的“土砖”,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俗称“盘炕”)用的。房子的墙用这种土坯砌成,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以草覆盖。东北民居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苫草的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高梁杆)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其上将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
这样建起来的房子就叫“土坯草房”。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土壁草顶的房子。我就出生在这样的房子里的土坯炕上,而且在这样的房子里度过了13年的童年时光。之后,我的父亲张罗着盖起了新房,虽然也用土坯,但是一码用砖挂面,看起来比土坯房子漂亮、高档了许多,当时在村里可是领先了好几年。
篱笆寨子,则是指在房屋地周围,用树枝或秸杆编成的“障子”,用来保护牲口,遮风挡雨。
就这样,这“土坯草房篱笆寨”成了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在东北农村保持了很长时间。因为这一年里有将近五个月的寒冷天气,而用土坯盖房,冬暖夏凉,经济实惠。所以直到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才渐渐告别了土坯草房,陆续盖起了砖瓦结构的房子。
窗户纸糊在外 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某一地区风俗的印象,往往是从观察那里的房子——确切说是老百姓民居的样式开始。因为民居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可以反映出那里风土民情的基本特色。“窗户纸糊在外”就是过去人们对东北民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在山海关内和南方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而东北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将窗户纸糊在了窗棂的外面。所以,当外地人看到关东民房糊在外的窗户纸,使窗子成为整个的“大白块”,自然觉得不习惯而视之为怪了。
“糊在外”的窗户纸可不是一般的纸,它是关东制纸工匠就地取材制造的一种“土纸”,或称为“麻纸”。其原料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薄棒、线麻、旧絮等,经过剁碎、碾压、淘洗、蒸麻、打线、沉淀、捞纸、晾干等一系列工序精心制作。这种纸虽不像宣纸那么白净,却很结实柔韧,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和盐水等喷涂处理,就具备了很强的防水防潮性能,既不怕雨雪,也不怕室内的水蒸气,贴在窗户上半年不成问题,春秋两季各更换一次就可以。
糊窗纸也是一种技术,讲究绷得直、糊得平,才能既美观又延长使用寿命。窗户纸是整齐还是破旧,也是衡量一家日子过得如何的一个外部标志。小时候,我家的窗户上也不例外地糊着这样的窗户纸。父亲母亲都是要强的人,那纸无论春夏秋冬都是整齐干净的。每更换纸时,父亲都从不让别人动手,总是母亲做桨子,父亲糊纸,认真得容不得一点褶皱。
姑娘叼着大烟袋 昔日关东农家的炕上,几乎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活计篓”,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抽烟和做针线活一样,是每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待嫁出阁的大姑娘,本应是最文静娴雅的,但过去多数也在“烟民”之列。这一怪,足以说明以前东北吸烟风习之盛。
抽烟的烟袋和装烟叶的口袋(烟荷包)有许多说道。烟袋锅多是用黄铜和白铜制作,烟袋嘴除铜的外,还有玉石、玛瑙、青金石、悲翠等多种质料,烟袋杆则是铜、木两种,以乌木为好。一般的情况,男子用的烟依杆较短,大概不超过一尺,因为他们经常在外边活动,携带着方便。烟锅和烟茶包也较大一些,出门时别在腰带上。女人吸烟一般是在家里,习惯用细长的烟袋杆,烟锅也相对小,称作“坤烟袋”。烟荷包是年纪大的用扁圆型的,年轻的用长型,而且两面都绣有花、鸟、鱼等图案。其中老太太用的烟袋杆特别长,一般都在二尺以上,装好烟后,往往自己够不着点火,或由晚辈帮着点,或者自己伸到灶火和炕上的火盆里点。她们坐在炕上需要拿稍远一点的东西,往往不用挪窝,用长烟袋就可以勾过来。抽烟袋的老太太还有一项“绝活”,就是能坐在炕上把吐沫吐到四五尺远的地方,初次看到这种情形的人都会觉得新奇。在东北民间,手拿长烟袋成了老太太的标准形象。据说,我母亲从小就给她的外婆装烟袋,因为经常鼓捣这些,稍大一些她自己就开始叼烟袋了,而且这一叼就是七十多年。如今,年近八旬的母亲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躺在炕头上,叼着长长的烟袋,静静地抽上几口烟。
养个孩子吊起来 这是东北的第四“怪”,意思是说把婴儿放在悬挂的悠车里。如今年过35岁,生长在东北农村的人,大部分都有过被“吊起来”的儿时经历。我就是被“吊”起来养大的,不知道在悠车子里被悠了几年,但可以肯定一点,我的记忆是从悠车子开始的。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孩子睡悠车时,一般不铺棉褥子,而是用内盛谷糠的布口袋垫在身下,俗称“糠口袋”,据说其既利水又去火,婴儿睡着舒服又少生病。车内用的枕头也内装糠麸,而且装得比较满,以求其“硬实”,因为这有特殊意义。东北妇女们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由于被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意翻转,只能在悠车内仰卧,加之枕头很硬实,时间长了“后脑勺”压得比较平,东北人以此为美,谓之“睡扁头”,而视“前奔娄、后勺子”为脑型不正,是“关里人”不睡悠车的“不良后果”。
凭心而论,悠车育儿的好处确实不少。婴儿的母亲只是在孩子饿时才抱出来喂奶,可以更多地腾出双手去做家务活。孩子躺在悠车里很安全,又可在缓缓的摇动中听着母亲的催眠曲安然入睡。由于悠车车帮很高,孩子睡着后用薄布做成“车蒙子”搭在“车弓子”上覆盖,使婴儿不致受风感冒,还能避免蚊虫叮咬。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后来“闯关东”的汉族人也很快就接受了满族的这种育儿习俗,和他们一样“怪”地把孩子吊在悠车里,度过初涉人世的岁月。
除了这四大怪,东北还有一怪,那就是“翻穿皮袄毛在外”。东北气候严寒,冬季穿皮袄的人多,但把皮筒吊上布面,毛朝里穿,很需要经济条件,于是穷苦人就把老羊皮皮筒翻过来,以皮板做里穿起来,既不影响保温,又有的它方便之处。今日女同志穿的翻毛大衣,怕就由此而来。只是,如今翻毛大衣是时髦,当年翻穿皮袄却是一“怪”!

阅读全文

与户外二人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凯撒旅行社招聘 浏览:748
阳江海韵戴斯度假酒店 浏览:590
电动汽车技术政策 浏览:261
户外街舞垫子 浏览:491
fuso越野房车多少钱 浏览:913
京郊特色度假 浏览:724
山羊皮卡车 浏览:374
中国旅游安全问题 浏览:399
武汉新能源汽车销售 浏览:142
l怀化旅游攻略 浏览:897
车个性内饰 浏览:135
奔驰S级内饰改装 浏览:101
皮卡并线 浏览:398
皮卡堂食物 浏览:8
安徽安凯华夏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浏览:547
东京到大阪旅游攻略 浏览:492
东风轿车价格 浏览:293
金希澈豪车 浏览:826
皮卡丘人气 浏览:924
峨秀湖国际度假区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