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故宮(紫禁城)是什麼樣的
在北京市中心有一座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就是古老而又雄偉的故宮——紫禁城。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還環繞著高十多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的四角各聳立著一座平面呈十字曲尺形、結構復雜(有72條屋脊)、造型優美的角樓。
紫禁城內現有宮宇9000多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代永樂四年(1406年),基本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故宮建築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空間豐富多變,從天安門開始至景山結束,形成一條貫通紫禁城南北的中軸線,這剛好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遠眺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氣象萬千。
從天安門入端門,過石板御道,便是故宮正門——午門。它高35.6米,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明廊相連,俗稱五鳳樓,極巍峨壯觀,與樓前封閉而狹長的空間對比,形成庄嚴肅穆的氣氛,符合於當年封建皇帝在此舉行「班師」、「獻俘」典禮和「廷杖」朝臣的功能要求。
進入午門,故宮就分成前後兩組:前為外朝、後屬內廷。外朝以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行使權力的場所(文華殿後,即是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
三大殿原名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金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方更名為現名。
太和門是三大殿的正門,面積1800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大門。門南廣場內有一條金水河,長200多米,上跨有石橋五座。進太和門後就是外朝區了。
外朝最南的太和殿,又叫「金鑾殿」,是故宮最大的建築,也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最高的建築,建於康熙八年(1669年)。殿寬63.16米,深37.17米,高26.92米。殿內設有皇帝寶座及屏風,雕鏤得非常精緻。座旁有瀝粉貼金纏龍金柱六根,每根高12.7米,直徑1米。座頂正中的藻井懸有蟠龍銜珠,天花板、梁、枋繪飾和璽彩畫,輝煌炫麗。凡是重大的典禮都在此殿舉行。
中間的中和殿呈正方形,縱橫各三間。殿內雕有金龍,極精緻。此殿是皇帝臨朝前的預備室。
後面的保和殿比太和殿略小,重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殿內採取了減柱措施,使空間顯得寬暢。大殿全部木構和內檐彩畫,均為明代萬曆年間原物。此殿是供舉行酒宴和殿試而用的。
三大殿共同建在一個高達8.13米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更顯大殿之高大氣魄。太和殿前還有一個廣場(佔地約3.6公頃左右),兩側有東西廊廡各32間,為外朝區輔助用房。
從保和殿北行,通過一片小廣場,便是內廷區。內廷區中心部分也由三座宮殿組成。南面的乾清官是皇帝的寢宮,順治十二年(1655年)建,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火災後重建。北面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有東西暖殿。居中的交泰殿是後來建的小殿。
內廷的兩側是嬪妃們的住所,稱為東西六宮。東六宮之東為外東宮,有寧壽宮,是乾隆準備退位後當太上皇時居住的地方,建築獨具一格,花園精巧,俗稱為乾隆花園。近貞順門,有珍妃井。西六宮之南的養心殿是清雍正以後歷代皇帝處理政務之處。在東西六宮後面,又有五組宮殿,是皇子們的住處。在西六宮西北部有建福宮花園,只是可惜早已毀廢了。
內廷建築無外朝那麼寬闊宏偉,但謹嚴深密而富有生活氣息。各宮之間各有門牆,雖自成系統,但又有曲廊、甬道、庭院、廣場相連,構成一個完美的建築整體。
坤寧宮的後面是御花園,園中建築以欽安殿為中心,點綴著各式亭台樓閣,古樹奇石,既具帝苑的雍華氣魄,又有民間古典園林的幽雅意境。
古故宮建築的周圍,還設有雲龍階石、鎦金寶鼎、銅獅、琉璃照壁、九龍壁(東路寧壽宮南部)以及日晷等建築小品和陳設品,豐富了故宮的建築環境。
故宮的建築裝修和彩畫亦極其精細絢麗。黃瓦、紅牆、朱楹、金扉、白玉雕欄、藍天彩雲,組成了富貴、崇高、雅靜的空間。故宮的建築成就,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匠師的高超技藝和創造才能。故宮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古建築寶庫中一顆獨發異彩的明珠。
B. 故宮的詳細講解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C. 故宮的整體結構和各個殿的作用
故宮平面圖就夠用……
紫禁城建築原則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專左祖右社就是故宮東南的太廟屬和西南的社稷壇。前朝就是故宮內上朝行禮的宮殿。以前神武門和景山之間曾經有市場,就是後市。
故宮內部宮殿又分為外朝、內廷,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南邊是外朝,舉行大典的場所,以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為中心,東面文華殿、西面武英殿為兩翼。武英殿清朝多爾袞曾經在此攝政,之後改為修書處,修出的書稱為「殿本」。文華殿曾為太子居所,後來文淵閣成為藏書處。
北邊是內廷,中心是乾清宮、坤寧宮,為帝後寢宮,但清朝皇後不住坤寧宮,坤寧宮用於祭祀和皇帝舉行大婚典禮的地方。乾清宮清朝雍正以後不再住人,而是接見大臣、舉行內廷典禮、皇帝死後停靈所用。後三宮兩邊有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乾清宮西面養心殿是雍正以後皇帝的居所,處理政事也在這里。
這是故宮比較靠中間的重要部分,此外還有西路慈寧宮、慈寧花園,太後住處,沒有開放,我也不太清楚。外東路寧壽全宮,乾隆準備當太上皇時建的,但沒有住過。
D. 北京故宮是什麼樣子的。
北京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4)故宮的內飾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內部介紹:翊坤宮是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慈禧為貴妃時居住於此。後來慈禧住儲秀宮時,每逢節日就在這里接受妃嬪們的朝拜。
保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舉行「殿試」及盛大宴會的場所。乾清門是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大清門,在天安門正前方,因為明清時期認為最主要的敵人是來自於南方,因此大清門建造的氣勢恢宏,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但遺憾的,五十年代擴建天安門廣場的時候,將其拆除。午門是紫禁城正門,只有皇帝出入正門,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
E. 對北京故宮內飾一處的仔細描寫
對北京故宮內幕一處的仔細描寫。我生在農村從來沒去過北京。等我去了看看,我再沒有寫吧。
F. 北京故宮的結構布局是什麼樣的
整個故宮長960米,寬760米,佔地72萬平方米,周邊環繞城牆和護城河,四周4門為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故宮的宮城中軸線上有5個主要的門,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乾清門、神武門,其左右為東華門和西華門。整個宮殿以乾清門為界,南半部為前朝,北半部為內廷。
故宮的外朝部分,組成為太和門庭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文華殿以及武英殿。
故宮的內廷部分,分3路。中路包括由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組成的後三宮,嬪妃住所的東西六宮,皇帝的住所養心殿。西路包括慈寧宮,慈寧花園,壽安宮,壽康宮。東路包括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乾隆花園。此外還有齋宮、東五所、西五所、南五所等。
G. 北京故宮的每個宮殿詳細介紹
1、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
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
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
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2、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3、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
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4、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清代在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帶發生「天理教」農民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
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人引領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展開激戰。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至今隆宗門匾額上留有箭頭,相傳即這次戰斗的遺跡。箭頭位於匾額的左下側。
5、乾清宮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6、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
7、養心殿
清朝自雍正之後養心殿成為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清同治年間慈禧、慈安二太後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8、寧壽宮
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9、坤寧宮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佔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
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築御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
10、東六宮
故宮的東西六宮都是皇帝後妃和子嗣居住的地方。東六宮包含指景仁宮、延禧宮、承干宮、永和宮、鍾粹宮、景陽宮,東六宮建於明永樂年間。
東六宮包括鍾翠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其中,東太後慈安就住在鍾翠宮。另外,延禧宮也非常有名,因為紫禁城中唯一的一座西洋建築就在延禧宮內,他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水晶宮。
延禧宮在道光年間曾遭雷擊而毀壞,於是宣統年間清朝統治者決定造一座不怕火的宮殿,於是一座以漢白玉,玻璃為主要材料的宮殿就開始動工了。但當工程進行到一半時,清朝滅亡了,整個工程也被迫停了下來。目前延禧宮現在還沒有對外開放。
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鍾表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鍾表館的人數最多,鍾表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這在座堂里。玩具陳列館設在坤寧宮以東的聯房叫東板房裡。
(7)故宮的內飾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H. 故宮的內飾都有什麼盡量回答
從大殿,格局,內飾,屋頂看,原來明清兩代故宮竟有這些大不同。
I. 故宮各個建築的詳細介紹
故宮有五個建築,分別為以下:
1、故宮四門,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午門後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它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2、
外廷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