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虞姬鄉規劃圖
一、交通
1、步行
不推薦,因為你路不一定熟悉;
2、摩的
2-3元,推薦,但問你要超過3元就是想騙你錢。
3、招手停(
白色的昌河車)不管多遠都是1元;
4、計程車
起步5元,
二、住宿。請選擇性別①男②女
①男:
1、美利特度假村,標間160元,安全系數5星;
2、靈璧大酒店,標間168元,無小姐,安全系數5星;
3、康發大酒店,標間158元,無小姐,安全系數4星;
4、中奧快捷酒店,標間158元,無小姐,早上提供自助早餐,安全系數4星;
5、在水一方洗浴中心,20元/晚,無小姐,安全系數3星。
②女:推薦靈璧大酒店(政府指定接待中心,靠近靈璧城中心,安全系數高)
三、就餐
請選擇①工作餐型②豪華型
①工作餐型
推薦飯店:
1、天天過年(隅頂口向北100米)
2、欣欣飯店(光明大街中段)
3、欣欣二分店(盛世精典小區後100米)
4、其他小吃鋪任選
②豪華型
推薦飯店:
1、靈璧大酒店2、康發大酒店3、美利特度假村
4、宏達酒店5、華聯酒店 6、食府 7,廣超大酒店(以上知名酒店,地址略)
四、特色風味
1、余橋野味
地址:從靈璧坐計程車向宿州方向,到余橋下,車費20元左右,
最好是午飯,否則6點以後,沒有車可以送你回來
主營:燒野兔、野雞、麻雀、大雁、斑鳩、毛咕咕(一種野鳥)
2、虞姬驢頭
地址:從靈璧坐計程車向泗縣方向,到虞姬鄉政府門前下,
問政府食堂在哪裡,車費20元左右
主營:紅燒驢肉、清湯驢頭
3、馮廟羊肉
地址: 從靈璧坐計程車向徐州方向,到馮廟鎮下,車費40元來回
(司機要管吃飯)推薦鎮北羊肉館、老顧羊肉館
主營:全羊(有孜然口味和清湯口味),啃羊骨頭免費
4、泥鰍館
地址:靈璧西關酒廠南門對面
主營:紅燒泥鰍(飯店老闆是全國勞動模範,現在下崗)
5、老楊地鍋雞
地址:靈西閘老橋向南500米
主營:紅燒土雞
6、王老五地鍋雞
地址:南關光明大街中段
主營:地鍋雞貼小餅、地鍋魚貼小餅
7、常來小吃
地址:太平橋頭
主營:鍋燒豆腐、五香雞、泉水魚
五、主要旅遊景點
1、虞姬墓
地址: 從靈璧坐計程車向泗縣方向,到虞姬墓下
2、正學書院
地址:靈中院內
3、雙槐樹、老君洞
地址:靈城北關(典故:老君洞金馬推磨和雙槐樹秦瓊掛鐧)
4、漁溝奇石之鄉
地址:漁溝鎮
景點:宋坑、奇石國家公園、爬山渠、天一石園、摩崖造像、國際匯展中心
你也可以到
靈璧時尚館論壇的「靈璧問詢」版塊去提問,那裡專門有幾個朋友是幫助在外地的靈璧老鄉解答難題的。
⑵ 靈璧歷史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縣境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於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南北長82千米,東西寬36千米,靈璧縣地勢低平,地形為北高南低,呈西北東南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徵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
靈璧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庄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向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
靈璧石產地靈璧縣,漢為 、夏丘等縣地,屬沛郡。後漢屬沛國、下邳國(今江蘇徐州沛縣、邳州市)。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隋復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縣入虹縣,屬宿州。 <宋史·地理志> :元右元年(1086)析虹縣之零壁鎮置零壁縣,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為靈璧。元屬歸德府宿州。明清屬鳳陽府宿州。 靈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靈璧」。如<史記·項羽本記> :項羽大破漢軍,「追擊至靈璧東」。《清史稿·地理志》:靈璧縣「本虹縣靈璧鎮,宋始置縣」。乾隆《靈璧縣志》:舊名「零壁」,因縣產磬石而「神之」,改名為「靈璧」。 <名勝志>亦載,靈璧縣產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靈璧建縣,有所反復。<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縣,當年七月即廢去。元右七年(1092)再擬建縣之際,蘇軾曾持異議,事見《蘇東坡集·奏議集》。當時蘇軾新任兵部尚書,建立新縣屬「兵部所管」。蘇軾視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鎮為縣」,乃是「本鎮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並以自籌置縣費用,毋須撥支公款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謂「自備錢物」,其實是向百姓攤派,「深為不便」。預計建縣「用錢四千五十餘貫」,只徵收半數稍多,「其餘未納錢數」難以催納。「縱使盡行催納」,也不夠實際開支。如今縣署已興工構築,「恐維中輟」。為此,蘇軾建議:停建宿州外城,從一萬貫建城經費中撥出款項,用於靈璧建縣,不再向百姓徵收錢物,「未納到錢數」,均予「放免」。由此可見,蘇軾辦事公正,頗能體恤民間疾苦。
靈璧縣舊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築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圍六里許,開四門:東鹿鳴門;南對懷遠荊山,名為望荊門;西有鳳凰山,名為鳳儀門,北向磬石山,名為來璧門。縣城北倚龍車山,山麓有瀏清、壇西,白蓮等湖。龍車山東北三注山,有雲洞、蜘蛛洞 。鳳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鳴山今司泗縣。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靈璧東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臨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漢取慮縣故城,前人有爭議。《方輿紀要》:「取慮城,(虹)縣北百二十里,漢縣,屬沛郡」,「後魏(即北魏)亦日取慮縣,置臨潼郡。」這是說,臨潼郡治即取慮縣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為非是,在《辨訛》中指出:「舊志謂取慮漢縣,後魏置臨潼郡,」「在虹縣(今泗縣)北一百二十里。」「按:虹縣北六十里睢寧縣(今屬江蘇),取慮既在虹縣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謂虹縣地乎?」「又按:臨潼故城在今靈璧縣東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議於靈璧縣潼城鎮設倉都監,是也。而取慮又在臨潼東北,屬睢寧界。」此說以為取慮縣故城不在泗縣,更不在靈璧。唐人李賢等注《後傳書》,也以為取慮故城在睢寧。《後漢書·陶謙傳》:曹操與陶謙作戰,「過拔取慮」。註:「取慮,音秋閭,屬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縣西南。」下邳縣故城在今江蘇邳縣東,其西南即是睢寧縣境。
舊時靈璧縣境南北狹長,北界抵黃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濱,包括今固鎮縣地,與懷遠縣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東流,俗稱小河,是項羽大敗漢軍處。 <水經·睢水注> :「睢水又東逕彭城郡之靈璧東,東南流。項羽敗漢王於靈璧東,即此處也。」
靈璧縣
《通鑒紀事本未·高帝滅楚》 :漢高祖三年(前204),劉邦佔領彭城,項羽率精兵三萬來戰,「大破漢軍」,漢卒淹死於谷水、泗水者「十萬餘人」。楚軍「又迫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兵「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劉邦陷入重圍,幸而大風驟起,飛沙走石,才「與數十騎遁去」。縣志記載傳說:劉邦見楚軍追來,藏匿於枯井,坐騎隱入於山洞。追兵過後,坐騎將韁繩垂入枯井,救出劉邦。後人稱此井為「垂韁井」,在靈璧城北七十里。五河縣也有類似傳說。楚漢戰場「靈璧」,不是今靈璧縣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縣志》在宿州苻離縣下註:「靈璧故城,在(苻離)縣東北九十里。」苻離縣故城在今宿城北苻離集。今靈璧縣城在苻離集東偏南,而不在東北。光緒<宿州志> :「宋元右時復置於宿州之東者,乃今之靈璧縣,非古地靈璧也」。靈璧縣城近汴水,古靈璧則近睢水。 <靈璧縣志> :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項羽軍壘,附近有「吹簫台」,又名「散楚台」。漢高祖五年(前202),距項羽大破漢軍、劉邦落荒逃遁僅兩年,形勢急轉直下,霸王被圍於垓下,聞「四面楚歌」,以為劉邦已盡得楚地,大勢已去,悲歌泣下,突圍逃奔,全軍覆沒。但垓下決戰,主戰場不在靈璧縣城西北七十里,而在靈璧縣東南地區。垓下聚在漢 縣,古 水(今沱河)之濱,即今固鎮縣濠城集。縣志所記「散楚台」,屬於傳說;若有所依據,只能是外圍戰場。
靈城城東十五里,與泗縣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額刻「巾幗千秋」四字。舊有聯語:「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此墓出自「霸王別姬」故事。項羽軍壁垓下,陷入重圍,「兵少糧盡」,憂心忡忡,夜飯帳中,面對美人虞姬、駿馬烏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歌罷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史記正記>引<楚漢春秋>所載虞姬歌詞:
漢兵已略地,田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靈璧縣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惶南走。成語「拔山蓋世」、「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來。虞姬墓不止一處。《史記正義》引<括地誌> :「虞姬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雲項羽美人冢也。」定遠虞姬墓,又稱嗟虞墩。北宋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絕》,其一為《虞姬墓》:
帳下佳人拭泗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 蘇軾之詩作於濠州定遠。鄭君,指項羽忠臣鄭榮,被漢軍俘獲而堅貞不屈。劉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戀舊主,均令改名為「籍」(項羽又名項籍),唯獨鄭榮拒絕,因此被逐。蘇軾之北蘇轍,亦有《虞姬墓》詩,記詠黥布叛楚投漢,范增受項羽疑忌而離去,霸王成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與之共患難: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靈璧虞姬墓,有南宋詩人范成大題詠,范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泗州、宿州,有詩多首,其一為《虞姬墓》,詩人自 註:墓「在虹縣(今泗縣)下馬鋪北三十七里」,即今靈璧虞姬墓。詩雲:劉項家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⑶ 誰知道靈璧在歷朝歷代都叫什麼
靈璧石產地靈璧縣,漢為 、夏丘等縣地,屬沛郡。後漢屬沛國、下邳國(今江蘇徐州沛縣、邳州市)。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隋復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縣入虹縣,屬宿州。《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析虹縣之零壁鎮置零壁縣,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為靈壁。元屬歸德府宿州。明清屬鳳陽府宿州。靈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靈壁」。如《史記·項羽本記》:項羽大破漢軍,「追擊至靈壁東」。《清史稿·地理志》:靈璧縣「本虹縣靈璧鎮,宋始置縣」。乾隆《靈璧縣志》:舊名「零壁」,因縣產磬石而「神之」,改名為「靈璧」。《名勝志》亦載,靈壁縣產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靈璧建縣,有所反復。《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縣,當年七月即廢去。元右七年(1092)再擬建縣之際,蘇軾曾持異議,事見《蘇東坡集·奏議集》。當時蘇軾新任兵部尚書,建立新縣屬「兵部所管」。蘇軾視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鎮為縣」,乃是「本鎮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並以自籌置縣費用,毋須撥支公款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謂「自備錢物」,其實是向百姓攤派,「深為不便」。預計建縣「用錢四千五十餘貫」,只徵收半數稍多,「其餘未納錢數」難以催納。「縱使盡行催納」,也不夠實際開支。如今縣署已興工構築,「恐維中輟」。為此,蘇軾建議:停建宿州外城,從一萬貫建城經費中撥出款項,用於靈壁建縣,不再向百姓徵收錢物,「未納到錢數」,均予「放免」。由此可見,蘇軾辦事公正,頗能體恤民間疾苦。 靈璧縣舊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築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圍六里許,開四門:東鹿鳴門;南對懷遠荊山,名為望荊門;西有鳳凰山,名為鳳儀門,北向磬石山,名為來璧門。縣城北倚龍車山,山麓有瀏清、壇西,白蓮等湖。龍車山東北三注山,有雲洞、蜘蛛洞 。鳳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鳴山今司泗縣。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靈壁東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臨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漢取慮縣故城,前人有爭議。《方輿紀要》:「取慮城,(虹)縣北百二十里,漢縣,屬沛郡」,「後魏(即北魏)亦日取慮縣,置臨潼郡。」這是說,臨潼郡治即取慮縣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為非是,在《辨訛》中指出:「舊志謂取慮漢縣,後魏置臨潼郡,」「在虹縣(今泗縣)北一百二十里。」「按:虹縣北六十里睢寧縣(今屬江蘇),取慮既在虹縣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謂虹縣地乎?」「又按:臨潼故城在今靈壁縣東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議於靈壁縣潼城鎮設倉都監,是也。而取慮又在臨潼東北,屬睢寧界。」此說以為取慮縣故城不在泗縣,更不在靈璧。唐人李賢等注《後傳書》,也以為取慮故城在睢寧。《後漢書·陶謙傳》:曹操與陶謙作戰,「過拔取慮」。註:「取慮,音秋閭,屬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縣西南。」下邳縣故城在今江蘇邳縣東,其西南即是睢寧縣境。 舊時靈璧縣境南北狹長,北界抵黃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濱,包括今固鎮縣地,與懷遠縣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東流,俗稱小河,是項羽大敗漢軍處。《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逕彭城郡之靈壁東,東南流。項羽敗漢王於靈壁東,即此處也。」 《通鑒紀事本未·高帝滅楚》:漢高祖三年(前204),劉邦佔領彭城,項羽率精兵三萬來戰,「大破漢軍」,漢卒淹死於谷水、泗水者「十萬餘人」。楚軍「又迫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兵「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劉邦陷入重圍,幸而大風驟起,飛沙走石,才「與數十騎遁去」。縣志記載傳說:劉邦見楚軍追來,藏匿於枯井,坐騎隱入於山洞。追兵過後,坐騎將韁繩垂入枯井,救出劉邦。後人稱此井為「垂韁井」,在靈壁城北七十里。五河縣也有類似傳說。楚漢戰場「靈壁」,不是今靈璧縣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縣志》在宿州苻離縣下註:「靈壁故城,在(苻離)縣東北九十里。」苻離縣故城在今宿城北苻離集。今靈璧縣城在苻離集東偏南,而不在東北。光緒《宿州志》:「宋元右時復置於宿州之東者,乃今之靈壁縣,非古地靈壁也」。靈璧縣城近汴水,古靈壁則近睢水。 《靈璧縣志》: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項羽軍壘,附近有「吹簫台」,又名「散楚台」。漢高祖五年(前202),距項羽大破漢軍、劉邦落荒逃遁僅兩年,形勢急轉直下,霸王被圍於垓下,聞「四面楚歌」,以為劉邦已盡得楚地,大勢已去,悲歌泣下,突圍逃奔,全軍覆沒。但垓下決戰,主戰場不在靈璧縣城西北七十里,而在靈璧縣東南地區。垓下聚在漢 縣,古水(今沱河)之濱,即今固鎮縣濠城集。縣志所記「散楚台」,屬於傳說;若有所依據,只能是外圍戰場。 靈城城東十五里,與泗縣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額刻「巾幗千秋」四字。舊有聯語:「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此墓出自「霸王別姬」故事。項羽軍壁垓下,陷入重圍,「兵少糧盡」,憂心忡忡,夜飯帳中,面對美人虞姬、駿馬烏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歌罷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正記》引《楚漢春秋》所載虞姬歌詞: 漢兵已略地,田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惶南走。成語「拔山蓋世」、「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來。虞姬墓不止一處。《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虞姬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雲項羽美人冢也。」定遠虞姬墓,又稱嗟虞墩。北宋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絕》,其一為《虞姬墓》: 帳下佳人拭泗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 蘇軾之詩作於濠州定遠。鄭君,指項羽忠臣鄭榮,被漢軍俘獲而堅貞不屈。劉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戀舊主,均令改名為「籍」(項羽又名項籍),唯獨鄭榮拒絕,因此被逐。蘇軾之北蘇轍,亦有《虞姬墓》詩,記詠黥布叛楚投漢,范增受項羽疑忌而離去,霸王成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與之共患難: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靈璧虞姬墓,有南宋詩人范成大題詠,范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泗州、宿州,有詩多首,其一為《虞姬墓》,詩人自 註:墓「在虹縣(今泗縣)下馬鋪北三十七里」,即今靈壁虞姬墓。詩雲: 劉項家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⑷ 安徽省靈璧縣客運中心有沒有到濠城的客車
到固鎮轉車,沒有直達車。靈璧到固鎮10元。固鎮到豪城估計5元最多。車多。也可以從固鎮到泗縣的車,中途到豪城下就可以。
⑸ 靈璧縣公務員工資收入多少怎麼算
您好,工資待遇可參考下面的工資說明:
公務員的待遇,將基本工資確定為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部分,適當拉開不同職務的工資差距;強化工資級別與待遇掛鉤;在清理整頓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自行建立的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實行分類管理的工資制度,以適應公務員分類管理的需要;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和特殊崗位津貼制度。
根據《公務員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這一規定奠定了公務員工資制度的基本框架,為今後改革和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第一次改革。1956年6月16日,國務院通過了《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將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分為30級。同時為反映出各地生活成本差異,全國被分為11個工資區,第11類區工作人員工資比第1類區同級別人員工資高出30%。然而由於當時主流觀念對於物質報酬持否定態度,此後的工資管理並沒有完全按照上述「決定」進行,原定於1957年的工資升級也沒有如期舉行。
第二次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公布了《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這項被稱為「結構工資制」的改革調整了1956年工資制度中不區分具體項目的做法,規定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由四部分組成。
第三次改革。1993年的《機關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新工資制度要防止高定級別、高套職務工資等不良現象。與此同時,不再劃分工資區,而是引入了地區津貼。地區津貼包括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和地區附加津貼。前者主要體現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等差異;後者用於補償機關工作人員在不同地區生活成本,地方政府可根據自有財力發放此類津貼。
第四次改革。2006年6月14日,《國務院關於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的通知》出台。文件在「改革的原則」部分強調,要有效調控地區工資差距,逐步將地區工資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這次改革除了要求完善津補貼發放制度外,也對基本工資結構做了調整:基礎工資和工齡工資不再保留,級別工資權重有所加大。
第五次改革。根據2013年2月國務院轉發的《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若干意見》工作任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研究制定公務員薪酬體系改革方案。此次改革的重點是提高基層公務員待遇,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規范公務員地區附加津貼制度;二是完善職務和職級並行的薪酬制度。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將延續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導向,更加註重公平正義,而且注重從制度設計上來找出路。
按照國家規定,在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完善崗位津貼制度。我省規范津貼補貼實施方案另行下發。省直機關按國家規定將部分津貼補貼納入基本工資,具體辦法在省直機關規范津貼補貼方案中明確。
(一)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
地區附加津貼主要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消費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在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的方案國家將另行制定,適當時候出台。
(二)完善崗位津貼制度
在特殊崗位工作的人員,實行崗位津貼制度。國家對崗位津貼實行統一管理。在清理現有各項崗位津貼的基礎上,對崗位津貼進行規范,具體方案另行制定。在國家統一規范辦法下發前,應嚴格按照規定的項目、標准和實施范圍執行。
調整基本工資標准
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和部署,調整機關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准。
實行年終一次性獎金
對年度考核為稱職(合格)及以上的工作人員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在考核結果確定後兌現,獎金標准為本人當年12月份的基本工資。年度考核為基本稱職、不稱職(不合格)的人員,不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
祝您成功!
⑹ 通緝犯查詢。
公安部門內部網路應該可以查到。
⑺ 誰知道從河南鄭州有到安徽宿州的客車嗎 最好經過靈璧的 票價 發車時間什麼的
鄭州市長途汽車中心站(火車站廣場對面)有兩班發往宿州的一班是上午10:50的,票價114,車型為豪華大巴。還有一班是晚上20:30的,票價119,車型為豪華卧鋪。具體走不走靈璧,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