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西有哪些汽車品牌
巴西自主品牌僅有Aqrale和TAC這兩家本土公司。但巴西汽車品牌很多,世界汽車著名企業均在巴西投資設廠,例如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大眾Volkswagen、美國的福特Ford、通用GM、義大利的菲亞特Fiat和伊維科Iveco、日本的本田Honda、三菱Mitsubishi、尼桑Nissan、豐田Toyota。
法國的標致Peugeot和雷偌renault、瑞典的富豪Volvo、斯卡尼亞Scania,英國的Land-Rover和巴西的Agrale等。巴西各汽車企業2002年生產組裝汽車數量排序為:菲亞特位居第一,其他依次是大眾、通用、福特、標致、雷偌、本田、豐田、戴姆勒克萊斯勒等。
(1)巴西汽車價格擴展閱讀:
巴西汽車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中期,巴西汽車市場完全打開,巴西被各大汽車廠商視為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汽車市場之一,這些廠商紛紛前往投資擴產,其中包括德國的賓士、大眾;美國的福特、通用;義大利的菲亞特、依維柯;日本的本田、三菱、日產、豐田;法國的標致-雪鐵龍和雷諾;瑞典的沃爾沃、斯堪尼亞等。
繼法國標致-雪鐵龍汽車公司在里約附近的里亞爾港投資6億美元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又在東北部的巴伊亞州投資12億美元建立分廠。巴西汽車工業吸收的外資已超過100億美元,1997年產量達200萬輛。後因受國際形勢和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巴西已是世界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巴西現有27個汽車集團企業,下屬53個生產廠,其中汽車生產廠27家,發動機生產廠12家。
❷ 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巨大,墨西哥、巴西汽車產能暴跌99%
目前新冠病毒疫情除了在美國仍持續蔓延,中南美洲同樣也不甚樂觀,其中兩個主要生產國——墨西哥與巴西,汽車產量在4月份一口氣衰退了99%,兩國總計僅生產了5569輛汽車,成為史無前例的最低紀錄。
在正常的情況下,墨西哥與巴西每個月能夠生產超過50萬輛汽車,而汽車工業不但為兩國提供了數十萬個工作機會,更是國家GDP的主力,但在疫情導致停產與需求大幅降低的情況下,巴西汽車製造商協會Anfavea會長Luiz Carlos Moraes表示,形勢相當艱難且嚴峻。
新冠病毒在當地的大流行使得群聚工作陷入傳染的風險,同時因先前中國停工所造成的供應鏈斷鏈沖擊,目前也尚未恢復。但到目前為止,兩國雖然都積極避免發生汽車產業裁員的情形,但這能支撐多久,必須取決於政府何時開放復工,對於在經濟停滯的情況下市場的需求低。
根據消息指出,墨西哥目前暫定5月18日復工,而巴西則是期望6月能夠恢復生產,不過墨西哥確切的復工日期,必須由總統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來做最後的決定。身為全球汽車主要生產地區的墨西哥與巴西,包括通用、大眾、FCA、福特等集團都有相關投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❸ 巴西的汽車為什麼是喝酒大王
汽車「喝酒」?沒錯!駕駛員酒後駕車要受罰,汽車「喝酒」卻是國家正在試點推進的新項目。當然,汽車喝的不是一般的酒,而是乙醇汽油,也就是在汽油里加了10%的特殊的燃料酒精。
在傳統的印象中,汽車與汽油是密不可分的,似乎車正是因為喝「汽」油才會被稱為「汽」車。汽油是從石油中提煉的,作為一個石油短缺國家同時也是石油進口大國,中國的油價總是會隨著國際油價而水漲船高。在油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我國急需培育其他替代性能源。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用糧食轉化能源,不僅可以解決石油短缺,還能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一個有力措施。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已達5億噸,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目前,全國汽油年消費量約3600萬噸,如果加入乙醇10%,則需乙醇360萬噸,可消化糧食1000多萬噸,使農民實現100多億元的收入,同時又減少了石油的進口。這是汽車改喝酒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乙醇汽油更干凈!據河南省內3市的試點檢測結果表明,使用乙醇汽油比使用同牌號普通汽油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炭下降超過30%,碳氫化合物下降10%,苯系物明顯減少,氮氧化合物基本不變。因此,乙醇汽油又被人們譽為和汽油等「黑色能源」相對的「綠色能源」。專家認為,使用乙醇汽油將成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重要手段。
車用乙醇汽油的使用在國外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時至今天,巴西有400多萬輛專燒純酒精的汽車,其他車輛都燒乙醇汽油。美國有41個州在推廣使用乙醇汽油。亞洲的印度、泰國等也啟動了燃料乙醇計劃。
早在2002年6月,原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等8個部委就制訂了《車用乙醇汽油擴大試點方案》和《車用乙醇汽油擴大試點工作實施細則》。兩份文件決定在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四省首先擴大試點車用乙醇汽油,在湖北9個地市、山東7個地市、江蘇5個地市、河北6個地市范圍內逐步擴大試點。到2005年底,上述各省、市轄區范圍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❹ 巴西汽車雙門開
巴西的汽車來製造業相當發達,是經自濟 支柱產業。在發展中國家世界中,巴 西可稱的上「汽車王國」。城裡自行 車很少,但是他們的小轎車同我們平 時看到的小轎車相比,有點怪,巴西 的轎車99%以上是雙門開:一個門 對著駕駛室,為司機專用,與之相對 稱的另一個門是供乘車人上下車用 的,乘車人要到後車廂去,須將前排 副駕駛座位的椅背向前扳倒,「屈 尊」入座。上車如此麻煩的雙門開, 有兩大優點:一是造價可降低20% 左右,而且車身的長度可減少半米 多,省工省料且停車方便。便宜、輕 便、節省能源的雙門車子不但佔領國 內90%的市場,還遠銷拉美其他很 多發展中國家,使汽車成了巴西的重 要支柱產業。
❺ 巴西的汽車雙開門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能源資源利用方面巴西有很多值得全世界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下面談談巴西的「三怪」:「酒精當燃料,汽車雙門開,煉鋼用木材」。
一怪:由於巴西缺乏石油,所以汽車用油大部分靠進口。為了節約外匯,約有1/3的汽車不用石油。用什麼?----酒精。酒精哪裡來?用該國產量佔世界第一的農產品----甘蔗加工而成。
二怪:巴西的汽車製造業相當發達,是經濟支柱產業。在發展中國家世界中,巴西可稱的上「汽車王國」。城裡自行車很少,但是他們的小轎車同我們平時看到的小轎車相比,有點怪,巴西的轎車99%以上是雙門開:一個門對著駕駛室,為司機專用,與之相對稱的另一個門是供乘車人上下車用的,乘車人要到後車廂去,須將前排副駕駛座位的椅背向前扳倒,「屈尊」入座。上車如此麻煩的雙門開,有兩大優點:一是造價可降低20%左右,而且車身的長度可減少半米多,省工省料且停車方便。便宜、輕便、節省能源的雙門車子不但佔領國內90%的市場,還遠銷拉美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使汽車成了巴西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怪:巴西是個缺煤國家,但巴西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是世界木材生產大國。作為拉美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他的煉鋼不用煤,而用木材。同時巴西政府還頒布了保護森林的政策:伐一樹須植一樹。因為巴西是熱帶氣候,樹木更新生長的速度很快,因此,煉鋼廠用的木材大多是自己栽植的林木,而不是亂砍濫伐的森林。
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種。比如生物資源,就是可再生資源,因為植物可以再生,動物可以繁衍後代,這就是可再生性。而礦產資源就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它們是在人類誕生以前的數百萬年乃至上億年以前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對於較短的人類歷史而言就是用一點少一點,不可再生。巴西人用本國產量豐富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揚長避短,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值得向全世界推廣,尤其是人口總數佔世界第一、人均資源佔有量較少的中國人應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學習借鑒巴西的長處。
❻ 汽車工業的巴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使巴西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轉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成為戰後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在工業化進程中,巴西的汽車工業迅速崛起。經過短短 20 年的發展,巴西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 1978 年,巴西汽車年產量突破 100 萬輛大關.
在汽車工業起步之前,巴西只能利用進口零部件裝配小型載重汽車、推土機和拖拉機.在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以及跨國汽車公司的參與下,汽車工業迅速發展成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 「 火車頭 」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採取了各種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
政府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力度與方式
(1) 推行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是在庫比契克執政時期 (1956--1961) 制定的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實行的。這一政策旨在通過對各部門和各行業的比較研究,找出對整個經濟具有刺激和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並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這些產業,所謂 「 增長點 」 就是指這些主導產業部門。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巴西政府把汽車工業確定為經濟的 「 增長點 」 ,將汽車工業作為具有推動力的主導產業加以重點發展。 1956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一項汽車工業發展計劃,並成立了 「 促進汽車工業特別委員會 」 ,確定發展汽車工業的方針是進口替代,並以此帶動本國發動機等機械製造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50 年代中期,庫比契克政府實行大量引進外資的政策,除放寬外資在企業中的股權比重外,還通過免稅等措施鼓勵外資轉入製造業,豁免外資企業的進口稅,免徵外資在巴西新建企業第一年的銷售稅,並為外資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等。在引進資金、設備和技術以發展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還採取了以下具體措施:鼓勵外國汽車公司用進口設備作為投資,並在外匯方面予以優待;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的兌換率;通過逐步限制部件的進口,保證參加投資的公司不會受到後來競爭者的影響;外國汽車公司享有 100 %的股權。
在上述優惠政策的刺激下,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到巴西投資設廠。 20 世紀 50 年代末,福特、通用、大眾、賓士等汽車公司在巴西設立子公司,奠定了巴西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 1957 年,巴西已生產汽車 3 . 1 萬輛,到 1960 年產量升至 13 . 3 萬輛。
20世紀90 年代,巴西繼續奉行引進外資的政策,外資紛至沓來。福特、通用和大眾汽車公司都加大了,在巴西的投資力度,賓士公司也將巴西作為卡車和公共汽車的定點產地。本田、豐田、戴姆勒一克萊斯勒、雷諾、 PSA 等汽車巨頭都相繼在巴西投資生產汽車。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長期以來,巴西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業,突破這一制約經濟發展的 「 瓶頸 」 ,為經濟的增長創造良好條件。
二戰後,巴西的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全國的公路不足 1000 千米 。巴西在 1948 ~ 1955 年和 1956--1961 年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均將交通運輸業列為發展的重點,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自 60 年代起,巴西出現了所謂的 「 公路熱 」1960--1977 年,公路里程總長從 48 萬千米增加到 150 萬千米。 1976 年,巴西全國約 75 %的客貨運輸由公路承運。到 1992 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 166 萬千米,其中干線公路11 . 5 方千米,其他等級公路 154 . 5 萬千米 ,每輛汽車平均佔有公路 123 米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巴西汽車工業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嚴格保護國內汽車市場
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巴西政府長期採取高關稅政策以阻止汽車的進口。此外,巴西還利用進口配額甚至頒布法令禁止進口等措施限制外國汽車進入巴西市場。
在 20 世紀 50 年代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高昂的進口關稅保護了巴西汽車市場,為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1976 年,巴西進一步強化進口替代政策,繼續實行 40 年代末實行的 「 同類產品法 」 ,並採取限制進口措施。 1980 年,巴西政府頒布進口管制條例,實行進口許可證制度,工業品的進口稅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巴西對國內已能基本滿足需求的耐用消費品 ( 如汽車及其零部件 ) 成倍提高進口關稅,或明令禁止進口。直到 1990 年 3 月科洛爾政府執行 「 開放經濟世界 」 的政策後,巴西對汽車進口的禁令才解除。
巴西對進口汽車徵收的關稅稅率從 1991 年的 60 %逐步下調到 1994 年的 20 %,致使 1991--1995 年間巴西每年進口汽車的數量從 2 萬輛驟增至 30 萬輛,年均增長率為 96 . 8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在 1995 年 2 月重新提高了關稅稅率,先由 20 %升至 32 %,兩個月後又提高到 70 %,從而遏制了汽車進口的增加, 1996 年進口轎車的數量僅為 15 . 7 萬輛,較 1995 年減少了將近一半。
積極推動汽車的國產化
巴西政府早在 1956 年就作出規定:在 3 年內,每輛汽車 90 % --95 %的部件要在巴西製造。 50 年代後期,在鼓勵外國汽車公司到巴西投資的同時,巴西政府要求外國汽車公司提出投資計劃 ( 計劃中必須列入採用當地生產的部件裝配汽車的比重逐步增大的內容即由最初占 45 %逐漸增加到占 95 %左右 ) ;巴西政府在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兌換率的同時,要求隨當地生產的汽車部件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對汽車部件的進口。
各大汽車生產廠家對國產化都很重視。早在 1957 年,產量最大的巴西大眾汽車公司所生產的大眾輕型運輸車的國產化率就已達到 50 %; 1961 年年底,大眾輕型運輸車和大眾甲殼蟲汽車的國產化率均達到 95 %。 1962 年,巴西所生產汽車 90 %的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從表 l 可以看出,大眾汽車的國產化率提高很快。 七八十年代引導發展酒精汽車
由於巴西嚴重依賴石油進口,因此, 70 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對巴西經濟的影響很大。 1975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使用酒精的計劃,旨在從甘蔗中提煉酒精,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80 年代,為普及酒精汽車,巴西政府對酒精汽車的銷售採取了一些鼓勵措施:降低工業產品稅,調低酒精汽車的價格,對酒精出租汽車免徵銷售稅。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酒精汽車的銷售。 1980—1985 年間,酒精轎車佔新發照轎車的比重從 35 %提高到 96 %。
80 年代末以來,汽油和酒精的價格差逐漸縮小,使巴西新發照汽車出現了明顯的結構變化,酒精汽車所佔比重大幅度下降。 1985--1989 年間,酒精轎車的比重從 96 %下降到 61 %。到 90 年代後期,酒精汽車所佔的比重已很小。
對汽車車型生產的引導
20世紀70 年代初,為鼓勵載重汽車和公共汽車的生產,巴西政府頒布法令,將這兩種汽車的工業產品稅分別由 10 %和 12 %減為 5 %,同時給予那些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必備零部件以進口豁免權。在優惠政策的刺激下,巴西汽車廠商增加了這兩種汽車車型的生產。同時,為適應石油危機的新形勢,巴西增加了耗油量小的小型客車和貨車的生產,減少耗油量大的大型車輛的生產,並研製以混合燃料和酒精為動力的中小型汽車。
巴西汽車工業以生產轎車為主,而轎車又以價格便宜、經濟實用的普及型車為主,其產量占轎車總產量的 50 %以上。在形成這一格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在轎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汽車生產廠商曾一度立足於國際市場;以 CKD 方式引進高檔轎車部件組裝出口,並加強零部件的國產化。到 1965 年,雖然轎車的國產化率已高達 95 %,但由於缺乏國際競爭力,巴西產轎車仍無法進入國際市場.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車型過於陳舊,二是國產化後質量欠佳而成本高昂。由於價格偏高,巴西國內市場也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於 1967 年制定了鼓勵使用經濟普及型轎車的政策。這一政策對汽車生產廠商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使他們轉而以開拓巴西國內市場為主,重點生產經濟普及型轎車。僅用 15 年時間,巴西每千人擁有的轎車就由 1965 年的 14 輛增至 1980 年的 77 輛。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在節能和環保浪潮的推動下,小型轎車成為國際汽車市場備受人們青睞的車型。巴西政府運用稅收政策鼓勵人們購買低價位小型轎車,從而刺激了小型轎車的生產。如從 1993 年 4 月起,政府降低 「 普及型汽車 」 即排氣量小於 1 升 的轎車的稅收,使轎車售價中稅收所佔的比重從 1991 年的 35 . 6 %降為 1993 年的 17 %。政府的稅收政策大大刺激了民眾對小型車的需求。對排氣量小於 1 升 的汽車的需求量從 1992 年的 9 . 3 萬輛增至 1997 年的 87 . 2 萬輛,明顯高於汽車總需求的增幅,這類汽車占國產汽車總銷售額的比重從 1992 年的 16 %提高到 1998 年的 73 %。
積極促進汽車出口
大力發展對外經貿關系是巴西 60 年代經濟戰略調整的中心.巴西政府把增加出口和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作為進一步推動工業化和全國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戰略措施,為擴大汽車等產品的出口,巴西政府除採用通常的財政刺激手段 ( 如減免稅收,提供優惠貸款,出口,補貼以及簡化出口手續 ) 外,還採取了本國貨幣不定期的貶值、完善對外貿易基礎設施等舉措。巴西政府對增加汽車出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76 年,為促進各類汽車的大量出口,巴西汽車工業第 10 次展銷會在聖保羅城舉行。 1977 年,巴西全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成立了一個負責汽車配件出口的對外貿易局,加強未組裝的成套汽車配件的出口業務,以利於本國中、小汽車配件廠的生產發展。
為擴大出口,巴西政府還制定了 Befiex 計劃,規定汽車工業可以用不超過 1 / 3 的出口收入免稅進口物品,並提供利率優惠的出口貸款。 1973—1979 年間,巴西汽車的出口總值為 10 億美元。 90 年代,巴西政府還規定,出口汽車和零部件的企業可以以優惠的稅率進口汽車,從而刺激了汽車的出口。 1997 年巴西汽車出口量達 41 . 7 萬輛,創造了新記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發展本國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一直積極進行政策引導,使汽車工業形成了獨特的政府推動型發展模式。巴西汽車工業的發展基礎很差,在發展過程中政府也沒有投入多少資金,但藉助跨國汽車公司的力量,巴西很快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巴西生產的汽車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出口到全球 60 多個國家。汽車出口為巴西掙得了大量外匯。汽車工業發展成為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並增加了就業與稅收。從這些方面看,巴西政府所發揮的作用是較為成功的。
但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巴西政府 90 年代之前,巴西通過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保護國內汽車市場,阻止汽車進口。巴西甚至頒布了禁止汽車進口的法令。在政府的保護之下,巴西汽車工業得以起步並迅速發展。政府的市場保護舉措無疑對巴西汽車工業的初期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這也是後起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本國汽車工業的一條重要經驗。但是,嚴格的國內市場保護也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成為造成巴西汽車工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根源。第一,它導致國內汽車市場價格過高狀況的出現。巴西的汽車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國內市場保護措施可以在高價格的情況下保證汽車生產廠商有利可圖。結果, 90 年代巴西取消汽車進口禁令、降低關稅後,外國汽車大舉進入巴西市場,汽車進口額大幅飆升。巴西政府被迫重新提高了汽車進口關稅,以阻止汽車的進口。第二,在嚴格的市場保護下,陳舊的汽車車型也能銷售出去,因此,汽車生產廠商不想耗巨資研製或引進最新的車型,這樣就影響了產品的升級換代,也不利於提高研究與開發能力。第三,巴西政府限制進口汽車零部件,使各汽車生產廠商無法開展國際分工與合作,因此,巴西產汽車的質量達不到國際先進水平。
進行市場保護是巴西汽車工業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面對國際汽車業開展並購重組和進行戰略合作的大潮,巴西汽車工業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❼ 在巴西什麼牌子的汽車多
巴西是世界上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
目前,世界汽車著名企業均在巴西投資設版廠,其中包括德國權的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大眾(Volkswagen)、美國的福特(Ford)、通用(GM)、義大利的菲亞特(Fiat)和伊維科(Iveco)、日本的本田(Honda)、三菱(Mitsubishi)、尼桑(Nissan)、豐田(Toyota)、法國的標致(Peugeot)和雷偌(renault)、瑞典的富豪(Volvo)、斯卡尼亞(Scania),英國的(Land-Rover)和巴西的(Agrale)等。
巴西各汽車企業2002年生產組裝汽車數量排序為:菲亞特位居第一,其他依次是大眾、通用、福特、標致、雷偌、本田、豐田、戴姆勒克萊斯勒等。
❽ 巴西有什麼名車
踩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