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越野跑
越野跑(cross-country race)
在野外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一種中長距離的賽跑。 既是獨立的競賽項目,也是各項運動經常採用的訓練手段。沒有固定的距離,也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每次練習或比賽都是按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選擇路線,決定起點和終點。早期越野跑比賽方法是主辦單位事前不宣布比賽路線、距離和目的地,在比賽前派人引路,沿途散發紅白紙屑,運動員按紙屑標志追蹤。跑程多為崎嶇小徑,或爬障礙、穿叢林,或越溝渠、過獨木橋,以先到達目的地者為優勝。現在的方法則是,先確定路線、距離、舉行日期,在有充分准備條件下進行比賽。越野跑已日益盛行於世界許多國家。國際田聯專門設有越野賽跑委員會 ,每年舉行一次世界越野跑錦標賽,賽程男子成年組約12千米,女子組4千米 。計分方法多參照團體賽跑或由主辦單位規定,不設世界紀錄。越野跑不僅能提高人體的耐久力,鍛煉內臟器官,還能培養勇敢頑強、靈敏以及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編輯本段越野跑的特點
定向越野的越野跑實際上是一種長距離的間歇式賽跑(在途中常常需要停下來看圖或定向)。這種在野外清新的環境中的奔跑,可以使肌肉的緊張與放鬆,身體的負荷與精神的專注不斷地交替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參加者的全身,特別是呼吸與心血管系統都將得到較大的鍛煉。
越野跑的益處類似與跑步機的效果,而與跑步機上乏味的長跑相比,越野跑可以鍛煉更多的肌肉,而且野外景色秀麗,心情自然更好。在野外長跑時,由於我們需要蜿蜒前行,避開崎嶇路段,大腿內、外側肌肉及臀屈肌可以得到更好的鍛煉。此外,還可以更多地鍛煉腰腹部,所以效果是能夠得到更強壯的雙腿、後腰和腹部。
同時,越野跑也是鍛煉毅力、耐心、恆心的良好渠道。通過在跑步過程中,不斷攻克心理和生理的難關,從而達到超越自我的目的,也可以造就良好的意志精神力。
越野跑的基本要求
定向越野的越野跑同其他長跑項目一樣,要求一方面能夠盡可能地減少人體能量的消耗,維持一定的跑速,另一方面又能根據比賽的情況,具有加速度的能力。因此,下述要求應使運動員在訓練階段努力掌握,在比賽過程中始終注意:
姿勢 主要採用身體微向前傾或正直的姿勢。要盡量使身體的各部分(頭、軀干、臂、臀、腿、足)的動作協調配合,並且善於利用跑中產生的支撐反作用力與慣性不斷前進,使身體保持平穩,提高跑的效果。
呼吸 最好利用鼻子與半張開的嘴(用舌尖舔住上顎)共同呼吸。除了在跑中出現生理「極點」現象時可以變化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即用多呼氣的方法提高氣體的交換率)外,一般情況下應自然、有適當的深度並有節奏的呼吸。
體力分配 或者按選擇的路段,或者按比賽的階段(起點、途中、終點),或者以自身體能狀況的不同確定。通過工作階段(肌肉的緊張)和休息階段(肌肉的放鬆)適時交替的方法,達到既跑得快,又跑得省力的目的。
速度 一般來講不宜過快。過快或在途中加速太猛不僅會影響體力的正常發揮,而且會嚴重地影響判斷力。有人曾做過試驗:同樣難度的數學題,在奔跑中需要用比在靜止時多幾倍的時間才能算出來;如果再加速,需要的時間不僅會更長,錯誤也會更多。但對於一名有經驗的運動員來說,當地形有利(如參照物多、道路平坦等)時,則應盡可能的快跑。
節奏 根據試驗材料表明,人感受的最適宜節奏是每分鍾70—90次(即每步時值為0.85—0.67秒),過快的節奏不易感受,過慢則會起抑製作用。有節奏的動作不僅能節省身體能量的消耗,而且能達到最適宜的動作協調。協調而富有節奏的動作,能給人以輕松自如的感覺和美的享受。
距離感 在越野跑中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是必要的,它不僅可以幫助提高找點的速度,也有利於體力的計劃與分配。
在野外,用同樣的步速節奏奔跑,但由於地形的變化,步長(距離)的區別卻較大。如果您沒有測量過自己的步長,可參考下列按常規慢跑測出的數據。
編輯本段越野跑的技術
越野跑時,由於跑的地點和環境在變化,所以跑的技術也要因條件的改變而隨之變化。下面介紹的僅是在幾種常見地形上的越野跑技術:
在道路上時,採用基本上與中、長距離跑相同的技術,並盡量注意在路面平坦的地方奔跑。
在草地上時,用全腳掌著地,同時留心向前下方看,以免陷入坑窪或碰在石頭上。
上坡時,上體應前傾,大腿高抬一些,並用前腳掌著地,小步跑上去。遇到較陡的斜坡,可改用走步的方法或用之字形跑法(走法)。必要時可用單手或雙手輔助攀登。
下坡時,上體應稍後傾,並以全腳掌或腳跟著地的方法進行,遇到較陡的下坡或坡面很滑的斜坡,可用側腳掌著地,甚至採用蹲狀的並用手在體後牽拉(草、樹)、撐(地)方式的行進。到達下坡的末端(一般8—10米),便順坡勢疾跑至平地。
從稍高的地方(1.50米以下)往下跳時,可用跨步跳的動作:踏在高處的腿(支撐腿)必須彎屈,另一腿則向前下方伸出,跳下,兩腳著地並以深屈膝來緩和沖擊的力量。同時,在落地時,兩腳應稍微前後分開,以便繼續前跑。從很高的地方往下跳時,應設法降低下跳的高差,根據情況採用坐地雙手撐跳下或側身單手撐跳下的方法。落地時要注意兩腿深屈。
在樹林中奔跑時,注意不要被樹枝、樹葉、藤蔓等剮傷,特別要防止被樹枝戳傷眼睛。此時一般都用一手或兩手隨時護住臉部。
遇到小的溝渠、壕坑、矮的灌木叢或倒伏樹木時,要增加跑速,大步跨跳而過;在落地的同時,上體稍向前傾,以便保護腰部與便於繼續前跑。在通過較寬的(2.5—4米)的溝渠時,需用15—25米的加速跑,採用大跨步跳和跳遠的方法越過。應注意做好落地動作,防止後倒。遇到大的倒伏樹木、其他矮障礙物,可以用踏過它們的方法越過。遇到較高的障礙物(不超過2米),如矮圍欄、土垣等,可用正面助跑蹲跳和一手或雙手支撐的方法翻越。
通過獨木橋等狹窄懸空的障礙物時,應採取使腳面外轉成八字的跑法。如果這類障礙物很長,就不應跑,而應平穩地走過。
編輯本段越野跑-現代五項的規則
越野跑-現代五項的越野跑比賽的路線應有坡度和高低不平的地段,但避開危險障礙和陡坡。成年男子越野跑比賽距離為4000米,青年男子為3000米。成年男子以14分15秒、青年男子以10分30秒的成績為1000分。計算成績以秒為單位,每減少或增加1秒,成績增加或減少3分。女子比賽距離為2000米,以7分40秒成績為1000分,每增加或減少1秒,成績相應減少或增加5分。越野跑的傳統比賽方法是"反向順序起跑",即按比賽運動員的前3項成績反向排列,每隔30秒出發1人。在第24屆奧運會時使用了"有退讓條件"的起跑,它以前4項成績最佳的選手第1個出發,其他選手的出發時間根據他們的成績換算為相差的時間,按各人的出發時間先後出發
㈡ 越野都有哪些類型
淘說欄目又與大家見面啦!相信前兩期淘淘為大家介紹了越野車的一些知識後大家對越野車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麼這期淘淘將給大家介紹目前國內幾種主流的越野玩法,相信你總會愛上其中之一的!
穿越相對叢林來說對車的要求沒有那麼高,穿越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戈壁上進行的,只要車有足夠的可靠性和強大的裝載能力就可以應付大多數戈壁灘。但是由於穿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對駕駛者而言,你不僅要知道如何越野,你還要知道如何生存。你需要足夠長的時間來准備、規劃一次穿越,並且要應付穿越途中所發生的的一切意外,由於穿越時大多處於無人區,所以強大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是玩穿越必不可少的。穿越也是越野中門檻最高的,如果你足夠勇敢,並且是一名資深「老炮」,去穿越吧!去探索自然的偉大吧!相信大多數越野玩家還是傾向於門檻較低的沙漠越野,畢竟大多數家庭沒有一台專門用於越野的車,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進行長時間的穿越。大家還是想選擇一輛既能沙漠撒歡又在城市駕駛中有足夠舒適性的車。如果你是這種玩家,那麼路虎發現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發現作為繼承路虎越野基因的車型能夠提供強大的越野能力,特別是第四代發現,越野能力備受好評。並且畢竟身為路虎,豪華配置也極其豐富,可以滿足公路駕駛的舒適性。如果你想兼顧越野與通勤,選它沒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什麼叫越野走
你好:
越野行走,又名北歐式行走,起源於芬蘭,最早源於滑雪運動,是運動員夏季訓練的方法。1997年芬蘭EXEL公司,芬蘭體育科學研究所和芬蘭索目拉途戶外運動協會一起率先把滑雪杖改製成適合步行和登山的手杖,開創了越野行走的先河。比散步更有效,比長跑更安全,如今在健身場上又出現了一種介乎於走與跑之間有氧運動方法———越野行走,藉助兩支越野手杖的威力,讓您體會健步如飛的感覺——— 四月的北京草長鶯飛,在春意盎然的龍潭湖畔,幾位洋教練手舉兩支色彩鮮艷的手杖,引來了許多好奇的人群。芬蘭越野行走創始人、國際越野行走協會主席阿迪等專家與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的有關人員,正在這里進行現場教學,我國的第一批越野行走教練員,就在這個美麗的春天誕生了。
洋教練進京教行走
阿迪主席曾經於去年來過北京,那次他的表演「撐桿騰越」就讓大家驚訝不已,此次他率領一個技術小組,專程為中國越野行走教練員培訓班而來。
越野行走,在中國已經不是個陌生名詞。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支越野行走隊,開始嘗試這項運動。迄今為止,隊員們每周末組織一次到郊外登山,每天上班前在天壇公園進行一個小時的晨練。但是對我國大多數健身者而言,越野行走運動遠遠還沒達到普及的程度。
阿迪說,芬蘭健身運動協會從1997年開始在全國推廣越野行走運動。在短短幾年裡,越野行走已風靡整個芬蘭。據調查,在過去一年裡,占芬蘭全國520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嘗試過這種健身形式,而長期堅持以這種方式進行鍛煉,每周至少越野行走健身一次的人數已達到8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近15%。2000年,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簡稱INWA)在赫爾辛基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性的越野行走協會。目前,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丹麥、法國、美國、英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成立了越野行走協會。
在北京龍潭湖公園,阿迪先生被這里練武術、抖空竹、打柔力球的健身者所吸引,他深為感慨地說:「走過世界很多國家,還沒有見過有這么多的健身人群,能夠在中國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推廣越野行走運動,使我感到非常榮幸。」
「神奇手杖」不可替代
正如洋教練看到中國的空竹、柔力球十分新奇一樣,中國百姓看到洋教練手中那兩根纖細輕巧的手杖也是同樣的新鮮。剛開始,他們遠遠地看著,後來便湊上前去詢問:「這是什麼呀?很像登山手杖呀?」「可比我用的輕多了,是進口的吧?什麼材料製成的?」「是碳素鋼的?那價格肯定貴了,用竹質木質的不行嗎?」。當教練用力將越野手杖彎成弧形,又以兩根越野手杖為支撐,在地面上做各種力量訓練時,大家都被越野手杖特有的韌性和強力所折服。
專家說,越野行走手杖,是無法用登山杖或其他手杖來代替的。越野行走手杖必須用兩支,才能使全身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得到均衡鍛煉。
越野行走手杖是用碳纖維、玻璃鋼纖維等復合材料製成,除了具備足夠的支撐力度(兩支手杖要能夠支撐全身的重量),又要求很輕(每支150克重),有很好的彈性。另外,越野行走手杖具有特製的護手,更便於上肢的發力,同時又有效地保護了腕關節,使人在長時間行走和攀登時感到舒適。專設的防滑頭,可保證在土地、冰雪路面、石板、水泥馬路上行走都不打滑。再加上它所附帶的護腕和防滑墊,都是其他手杖所不可取代的。
執杖行走提高效率
剛開始進行越野行走訓練時,大家原以為拿兩根手杖走路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一上手才發現,也並非那麼容易。有的人習慣性地像老年人拄拐棍似的雙手交替「拄」著走,但沒幾步就走成了一順邊兒,惹得觀者不禁哈哈大笑,後來經過教練的分解訓練才逐漸學會如何行走。首先肩部放鬆,手執手杖緊貼於身體,上下肢大幅度交替運動,手杖始終向後支撐。
步行鍛煉是大家公認的一種老少皆宜、最安全,最有效的鍛煉方式,但是許多步行鍛煉的人並沒有達到應有的鍛煉效果,為什麼呢,走得太慢,即使加上手臂的擺動,運動強度還是太小。因為要提高心肺功能,必須進行較長時間的中等運動強度的鍛煉。使用手杖以後,不用走得很快,運動強度就可以以達到中等,還可以增強頸部、肩部,手臂和胸背肌的力量,有效地消耗腰、腹、臀部的多餘脂肪,預防和治療肩周炎。所以說,越野行走是比健步行走更有效的健身方法。
阿迪先生在講課時談到專家測算的一組數字:普通行走時人的心率為每分鍾130次,熱量消耗為每小時280卡,而使用手杖後心率上升為每分鍾147次,熱量消耗也驟增至每小時400卡。相當於每天用同樣的步速,走同樣的一條路,卻輕輕鬆鬆取得了比平時多出13%甚至30%的效果。
「越野行走」的三大功能
芬蘭專家除了教授執越野手杖行走和登山外,還專門教了幾組「越野手杖熱身操」,並特別指出,休閑、健身和專業運動輔助訓練是越野行走三大功能。
在鍛煉前,熱身活動必不可少,而我們許多人卻重視不夠,准備活動有三大好處。其一,使肌肉、韌帶得到拉伸,劇烈運動時不易受傷受關節得到充分活動後,關節液增多,可減少關節的磨損。其二,可使我們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使心臟逐步從人安靜時的狀態變為運動時的狀態,以便於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因為人的內臟器官是有一定惰性的,沒有準備活動,它只能發揮自己的部分功能。例如爬山或跑步,當肌肉中的能量不夠用時,需要內臟器官及時供應能量,沒有熱身活動,內臟無法發揮全部功能,只能靠加快呼吸和心跳的頻率來解決,這時,人會感到氣喘吁吁、心跳加快,非常難受,這就是生理學中的「極點」。熱身活動,可使人體的內臟盡快的發揮全部功能,克服或減少出現「極點」的反映,避免心肺功能出現超「負荷」的現象。其三,活動關節,拉伸肌肉、韌帶,可以保持我們關節活動的幅度和范圍,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若不活動,就越來越動不了。這對中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越野行走:提高40%健身效果
有效保護膝關節,使更多的人享受登山健身的樂趣。這就是越野行走。它藉助兩支手杖,使人在行走過程中實現四肢同時參與運動。這種健身方式大大提升了普通行走和徒手登山的健身作用,健身效果可提高40%。
據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的專家測試,與普通行走相比,越野行走至少可使行走者心率提高13%,多熱量消耗30%-46%。同時,可使頸部、肩部得到放鬆,增強手臂、胸背肌的力量,並有效的消除腰、腹、臀部的多餘脂肪,達到減肥的目的。
越野行走根據不同的運動方式劃分為不同的運動強度,因此,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同時,越野行走還可幫助上肢鍛煉機會較少,以及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女性塑造完美體形。
三種行走方式:塑造完美體形
越野行走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減少關節磨損,預防骨關節病;促進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預防和治療肩周炎;還能減肥,尤其是減掉內臟脂肪效果顯著。
當然,不同的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行走方式。
平路行走:解決了步行鍛煉上肢不易參與運動,運動強度低的問題。
山路行走: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延緩骨骼的衰老,避免了傳統登山對膝關節的傷害。
手杖健身操和力量練習:動作更加到位,活動更加充分,把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裝備:越野手杖
越野手杖由碳纖維合成物製成,每支150 克左右,既有很好的彈性又具備足夠的支撐力,是重量、彈性、支撐力的完美結合。在腕帶、手柄、尖頭等方面是登山杖或其他手杖無法替代的。
越野行走手杖有可調節和固定長度兩種。固定長度從105公分至130公分,每隔5公分就有一長度規格,可根據身高選用。可調節長度縮短後只有65公分,便於旅行健身使用。
祝你健康每一天!
㈣ 世界十大越野聖地
我只知道兩個,
其中一個是(Rubicon Trail)盧比肯山路,也稱「羅賓漢之路」。盧比肯山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埃爾多拉多縣(El Dorado)境內,毗鄰內華達山脈。盧比肯山路Rubicon Trail是穿行於盧比肯山谷中的一條山林小道,行間穿越了埃爾多拉多國家森林公園,並最終到達塔霍湖(Lake Tahoe)。
另外一個就是赫赫有名的獅子背Lion's Back,「獅子背」是一條岩石山脊的別名,坐落在拱石國家公園(Arches National Park)的入口處。拱石國家公園是美國的國家級生態公園之一,位於西部的猶他州(Utah)的摩押(Moab)小城東部。科羅拉多高原獨特的地形地貌讓這片地區舉世聞名,圍繞著科羅拉多(Colorado River)的高原中部,集中了五個國家公園。摩押小城更是由於地處幾個國家公園之間,成為了極限運動愛好者的聖地。 「獅子背」從地形數據上看並不是絕對的險要復雜。但是「獅子背」融合了特色路面、陡峭坡壁、周邊環境等綜合特色,符合精華越野目的地的大部分考核指標。最關鍵的是,「獅子背」擁有絕佳的視覺沖擊力,加之無與倫比的刺激體驗,自然成為了越野車迷心中的「陡坡之王」。
㈤ 越野行走運動對身體有那些好處
你好:
越野行走,又名北歐式行走,起源於芬蘭,最早源於滑雪運動,是運動員夏季訓練的方法。1997年芬蘭EXEL公司,芬蘭體育科學研究所和芬蘭索目拉途戶外運動協會一起率先把滑雪杖改製成適合步行和登山的手杖,開創了越野行走的先河。比散步更有效,比長跑更安全,如今在健身場上又出現了一種介乎於走與跑之間有氧運動方法———越野行走,藉助兩支越野手杖的威力,讓您體會健步如飛的感覺——— 四月的北京草長鶯飛,在春意盎然的龍潭湖畔,幾位洋教練手舉兩支色彩鮮艷的手杖,引來了許多好奇的人群。芬蘭越野行走創始人、國際越野行走協會主席阿迪等專家與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的有關人員,正在這里進行現場教學,我國的第一批越野行走教練員,就在這個美麗的春天誕生了。
「越野行走」的三大功能
芬蘭專家除了教授執越野手杖行走和登山外,還專門教了幾組「越野手杖熱身操」,並特別指出,休閑、健身和專業運動輔助訓練是越野行走三大功能。
在鍛煉前,熱身活動必不可少,而我們許多人卻重視不夠,准備活動有三大好處。其一,使肌肉、韌帶得到拉伸,劇烈運動時不易受傷受關節得到充分活動後,關節液增多,可減少關節的磨損。其二,可使我們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使心臟逐步從人安靜時的狀態變為運動時的狀態,以便於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因為人的內臟器官是有一定惰性的,沒有準備活動,它只能發揮自己的部分功能。例如爬山或跑步,當肌肉中的能量不夠用時,需要內臟器官及時供應能量,沒有熱身活動,內臟無法發揮全部功能,只能靠加快呼吸和心跳的頻率來解決,這時,人會感到氣喘吁吁、心跳加快,非常難受,這就是生理學中的「極點」。熱身活動,可使人體的內臟盡快的發揮全部功能,克服或減少出現「極點」的反映,避免心肺功能出現超「負荷」的現象。其三,活動關節,拉伸肌肉、韌帶,可以保持我們關節活動的幅度和范圍,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若不活動,就越來越動不了。這對中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越野行走:提高40%健身效果
有效保護膝關節,使更多的人享受登山健身的樂趣。這就是越野行走。它藉助兩支手杖,使人在行走過程中實現四肢同時參與運動。這種健身方式大大提升了普通行走和徒手登山的健身作用,健身效果可提高40%。
據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的專家測試,與普通行走相比,越野行走至少可使行走者心率提高13%,多熱量消耗30%-46%。同時,可使頸部、肩部得到放鬆,增強手臂、胸背肌的力量,並有效的消除腰、腹、臀部的多餘脂肪,達到減肥的目的。
越野行走根據不同的運動方式劃分為不同的運動強度,因此,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同時,越野行走還可幫助上肢鍛煉機會較少,以及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女性塑造完美體形。
三種行走方式:塑造完美體形
越野行走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減少關節磨損,預防骨關節病;促進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預防和治療肩周炎;還能減肥,尤其是減掉內臟脂肪效果顯著。
當然,不同的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行走方式。
平路行走:解決了步行鍛煉上肢不易參與運動,運動強度低的問題。
山路行走: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延緩骨骼的衰老,避免了傳統登山對膝關節的傷害。
手杖健身操和力量練習:動作更加到位,活動更加充分,把熱身活動和整理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裝備:越野手杖
越野手杖由碳纖維合成物製成,每支150 克左右,既有很好的彈性又具備足夠的支撐力,是重量、彈性、支撐力的完美結合。在腕帶、手柄、尖頭等方面是登山杖或其他手杖無法替代的。
越野行走手杖有可調節和固定長度兩種。固定長度從105公分至130公分,每隔5公分就有一長度規格,可根據身高選用。可調節長度縮短後只有65公分,便於旅行健身使用。
祝你健康每一天!
㈥ 越野是什麼
汽車越野
汽車道路比賽項目之一。是在一個國家的公路和自然道路上舉行的允許對該國進行考察的汽車比賽。經過幾個國家的領土、總長度超過10,000公里或跨洲的比賽稱馬拉松越野賽。除國際汽聯特別批准外,越野賽的賽程不得超過15天,比賽必須在白天進行。採用單車發車方式。 比賽每經過10個階段後至少休息18個小時。
每階段的行駛距離自定, 但每個賽段的最大長度, 越野賽規定不超過350公里, 馬拉松越野賽規定不超過800公里。 必須使用在國際汽聯注冊的全輪驅動汽車參賽。
1996年國際汽聯首次對越野賽實行世界盃賽制,其中較著名的比賽有巴黎至達喀爾越野賽、突尼西亞國際汽車賽、巴黎至莫斯科至北京馬拉松汽車越野賽、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漠挑戰賽等。
摩托越野
是在有天然障礙或人工設置的復雜地形且在封閉線路上進行的多圈競賽,賽道由上下陡坡、左右彎道、起伏路、石子路、沙地、土坎、林間路、沼澤路、泥濘路等地形、地貌組成。起源於1924年3月,在英國南部斯托克波特的摩托車競賽中,首次出現摩托車在天然地帶進行的競技,不久就擴展到歐洲各地,乃至全世界。由於是摩托車越過原野的比賽,所以後來被人們被稱為"摩托車越野賽"。
越野賽是集競技性、 觀賞性、刺激性於一體的比賽,是展示車輛性能和參賽車手高超競技水平,展示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運動,因其所具有的超越極限、人車結合、積極拼搏的精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世界越野摩托車錦標賽FIM MotoCross Word Championship(簡稱MotoCross)為頂級賽事,又以MX1組別為最高組別,每年16站賽事,跨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MX1——使用450CC四沖程賽車(相當於全國賽中的專業250CC組別,全國賽中可使用250CC兩沖程賽車);MX2——使用250CC四沖程賽車(相當於全國賽中的專業125CC組別,全國賽中可使用125CC兩沖程賽車);MX3——其它。世錦賽現場觀眾最高時近10萬人左右;冠軍車手年收入約為5000萬人民幣左右
自行車越野
又簡稱BMX(bicyclemotorcross)是一項驚險刺激深受青少年喜愛並極具觀賞性的運動,已經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時下許多年輕人已不是把自行車僅僅當作自己上學或上班的代找步工具,對於一些人來說,B仔或BM仔這個詞一點都不陌生。自行車越野賽始於法國。20世紀50年代,一些自行車運動員厭倦了在現代化公路上枯燥的訓練和比賽,他們到丘陵地帶尋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於是一種全新的運動方式產生了。自行車越野應騎山地車,據傳,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斯科特(James Finley Scott)是第一位將普通自行車改裝成山地車式樣的人。以後越野運動逐漸在歐洲流行,並形成賽事。1990年國際自行車聯盟承認了這項運動,1991年首次舉行世界盃賽。越野賽應選擇崎嶇不平、有天然障礙的路面,必要時設置人工障礙。賽程男子40~50公里,女子30~40公里。比賽時各隊從左至右排成一路縱隊集體出發,以到達終點的時間判定名次。男、女個人越野賽均於199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㈦ 越野車通常都叫什麼
吉普車是美國的一個品牌,越野車是車型。很多人把越野車叫吉普,是因為吉普幾乎就是越野車的代名詞了。
㈧ 為什麼越野e族的重點不是ORV越野車,而是suv為了受眾或則是模糊和曲解越野車概念
4兒子店說suv可以越野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一個喜歡越野的人買了一個感覺可以越野的升級版轎車,如果你知道suv根本不能越野的話,你就不會買了,當然4S店的銷售就賺不到錢了!!下面轉載的網路上的一篇ORV和suv的詳細區別:
ORV(越野車,硬派越野車),全稱Off Road Vehicle,為越野而特別設計的車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越野車或則硬派越野車。ORV採用非承載式車身,SUV則採用承載車身。
suv(多功能運動型車, 家用多功能車),全稱Sports Utility Vehicle,即多能運動型車,以轎車底盤基礎上升高了點,即為升級版的轎車而已。!本質沒有改變。
其實不止是他,我們身邊有好多小夥伴都被4S店的人忽悠得還分不清ORV和Ssuv!
豐田普拉多
適用場景
SUV,適合公路和一些郊外的簡單非鋪裝路面;
ORV,則適合公路、沙地、山地、沼澤等。
代表車型
SUV,奧迪Q5、保時捷卡宴、本田CRV、豐田漢蘭達...
ORV,牧馬人、豐田普拉多、賓士G...
一句話總結
SUV能去的地方,ORV(越野車)都能去
ORV能去的地方,SUV去了就回不來了!!!!
㈨ 萬米越野長跑的意義
現代中長跑訓練的主要內容、方法、手段(一)
現代中長跑的訓練內容很多,凡是能夠決定和影響運動員競技運動能力及專項運動成績的因素(除先天因素外),都應列為訓練的內容。這些主要內容有:專項素質訓練、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智能訓練、恢復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等。
一、專項素質訓練
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
中長跑運動員的一個特點是具有良好的耐乳酸能力。提高有氧和無氧訓練水平是中長跑運動努力的方向。中長跑各個項目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的比重是不同的,跑的距離越長,有氧訓練的比例就越大,而無氧訓練與些相反(見表5.1)。
表5.1 不同時期各個項目供能系統百分率比 年代 400米 800米 1500米 5000米 米
有氧 無氧 有氧 無氧 有氧 無氧 有氧 無氧 有氧 無氧
1932年 17% 83% 33% 67% 50% 50% 80% 20% 90% 10%
1985年 5% 95% 5% 95% 25% 75% 70% 30% 80% 20%
發展有氧耐力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中長跑運動員的血乳酸值在4摩爾/左右時的跑速可確定為無氧閾速度。用無氧以下的跑速進行不間斷持續跑是發展有氧能力的主要訓練手段。無氧閾確定以後,可採用兩種訓練手段來發展有氧能力:分別取無氧閾速度的70%或80%-90%作為練習手段。例如某長跑運動員的無氧閾速度為5.2米/秒即每公里4'34",這種速度的不間斷勻速跑占跑量的30%,心率在20-24次/秒時間不超過120分鍾。採用這種跑的目的主要是為有氧能力的提高創造必要的條件。有時在大強度訓練或病癒後也採用這種強度的恢復性跑。間歇訓練時的間歇慢跑也屬於這種類型的跑。
在採用第二種訓練手段時,取無氧閾的80%-85%-90%即每公里3'05"-2'45",這種訓練手段占問題的60%是提高有氧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心率為27-28次/10秒。這種訓練手段也可應用間歇訓練負荷法。在跑每一個快跑段落(200米至1000米)結束時心率為27-28次/10秒,而慢跑段落時心率為24-25次/10秒,快跑段的時間、長度及其反復的數量取決於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該訓練階段的任務。這種訓練手段對提高耐力項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
二、速度訓練
速度素質是徑賽運動員的最基本素質。800米運動員的速度與耐力素質可視為該項的法定性素質。例如:800米男子世界紀錄為1'41"73,全程平均速度為6.75米/秒。由此可知,800米運動員的訓練應建立在速度(無氧)訓練的基礎上。
在各種不同距離的比賽中,速度有三種表現形式種是絕對速度,表現為10-60米行進跑的成績。可通過行進間計時取後30米的速度來計算。另一種是基礎速度,可採用站立式起跑100米計時來計取。這個速度對運動員是很重要的。還有一種是相對速度,即短於專項距離的段落速度,如:800米運動員的相對速度就是100米到600米的成績。各項目計取相對速度的段落如下:
專項 計取段落
800米 400-600米
1500米 800-1200米
5000米 3000米
米 5000米
了解運動員的相對速度水平是重要的,中長跑的成績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數學效果,在確定成績指標時,相對速度是一個主要參考指標。假如一個運動員400米成績為60秒,那麼他任何時候800米成績也達不到2分。
發展速度的主要方法有:
跑的專門練習:30-100米的加速跑;接力跑和多人破紀接力跑;行進間跑;60-200米重復跑;快速跑;變速跑;階梯跑練習;藉助外力短距離跑(如順風跑、牽引跑、下坡跑、在活動跑道上跑等);其它各種速度練習和素質性游戲,力量、彈跳力的練習及比賽訓練法等。
上述所談速度訓練的方法和手段在運動員青年和成年期都應採用。我們應在運動員的青少年時期就抓緊速度訓練,這種速度訓練應在整個訓練過程中進行。
速度訓練課的安排,應在冬天每周安排1次,冬天到夏天的過渡期每周安排2次,在比賽季節每個周期(2個星期)安排3次。
三、耐力訓練
耐力是運動員應具備的重要素質。耐力一般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內,運動員能發揮最好的持續跑的能力。
耐力可分為一般耐力與專項耐力
一般耐力就是有氧訓練能力,即時間長,速度慢,強度小的跑的能力,有氧訓練是通過、走跑以及伴隨著其它條件來進行。時間與速度有一定比例關系。如跑兩小時,要求1千米/5分鍾,而跑1小時則要求1千米/4分鍾。一般耐力訓練的強度要求通常為小於等於79%,而專項耐力訓練的強度要求為小於等於80%-90%。
專項耐力是指運動員在整個跑程中保持始終如一高速度的能力,專項耐力對於中長跑運動員是至關重要的,專項耐力訓練可稱為無氧訓練。在全年訓練中,根據任務的不同應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特別是在准備期訓練中,成績的好壞可影響正式比賽的成績,在訓練中,基礎訓練是最根本的。專項耐力訓練幾乎每天都要進行,不能中斷,訓練強度取80%-94%(發展一般耐力的強度為小於等天79%),(發展速度時的為95%-100%)一般耐力與專項耐力訓練採用的手段和訓練形式是一樣的,其不同之處在於跑的時間、間歇時間、重復次數以及運動員的情況和強度等。例如:發展速度,用6×50米,強度為95%-100%,休息3'。發展一般耐力,用20×400米,強度為79%以下,休息慢跑200米。發展專項耐力,用2×(2×400米),強度80%-94%,慢跑200米,每組之間休息7'。
發展耐力訓練主要可以採用以下手段:
待續跑、重復跑、間歇跑、法特萊克跑、缺氧跑、等距離跑或不等距離的變速跑、較長距離的大強度越野跑、長時間或較長時間的專門練習以及各種段落的計時跑;檢查跑測驗、比賽等。
(一)持續跑的方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特點是距離長、勻速的公路跑。初學者為達到訓練效果,一次課至少要達到15分鍾。優秀運動員要達到里迪亞德的標准,一周至少要跑160千米(現已達到每周200千米以上)一次課的跑量要達到12-20千米,對優秀運動員,跑的強度要高一些。如要求1千米 /3'20"-4'20"。通過此方式提高耐力水平及有氧訓練水平。如果速度提高了,也可在訓練過程中採取用無氧訓練和無氧與有氧混合的訓練。
(二)重復跑的方法
這與訓練速度的重復訓練法不同。重復訓練法對中長跑和短跑訓練老師很有效的。重復跑是發展速度和專項耐力的重要手段,還可以培養跑的速度感和節奏。一般比賽期採用較多。重復跑訓練的距離范圍很寬,50米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直到最長的8000米等。在訓練中可使用變化距離或相同距離的重復跑訓練。例如:5×200米2",休息5';或者2×150米21",休息3';3×200米27",休息5';2×150米20",休息3'。距離雖可以改變,但要掌握總的強度要接近,同時距離的變化不宜過大。
採用重復跑練習,選擇的段落應短於專項距離為主。例如:800米運動員,以400-600米為主;1500米運動員,以700-1200米為主;3000米運動員,以1000-2000米為主;5000米運動員,以1000-4000米為主;米運動員,以1000-6000米為主。
當選用長於專項距離段落時,其超過的距離也不應過長,一般幾百米則可。如:800米運動員,用1000-1200米;1500米運動員,用1600-1800米;3000米運動員,用3200-3600米。
在長跑訓練中,基本上不採用長於專項距離的重復跑。
(三)間歇跑的方法
間歇跑的方法很重要,特別是400米、800米的作用較好。間歇訓練法的實施是較為困難的,教練員只有真正地掌握了這種方法,並對運動員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後才能得以實施。該方法的特點是:第一,有節奏的交替,有相對的間歇。此方法雖可使運動員身體得到一定的恢復,但不能完全恢復。第二,訓練強度不同。有與比賽速度相同的,也有大於或小於比賽速度的。第三,運動量大。例如:扎托貝克、庫次、費林、穆思斯,曾經一次課完成過20-100次×100-400米的間歇訓練。近年來段落跑的次數趨於減少,世界優秀運動員一次訓練課中,跑同一段落不超過20-40次。
間歇跑與持續跑、重復跑的區別在於訓練的休息時間。間歇訓練的休息時間短,體力不能充分恢復,而且間歇時間相同,也不允許完全恢復。例如:6×200米27秒,每個之間慢跑200米,當脈搏恢復到12-130次/分就開始下一次練習。
間歇中的主要手段是:有氧-無氧混合訓練、無氧訓練。
間歇訓練的內容包括:A距離、B強度、C重復的次數、D間歇的時間與內容。
A距離:要短於比賽距離。如800米運動員可進行200米、300米、400米的間歇訓練,當然也有長距離的間歇跑,可達3000米。傳統方法的范圍在100-400米之間。
B強度:可根據任務(如發展一般耐力或專項耐力)而定。如:800米成績為2分的運動員,可選擇下列安排:4×200米,30秒+200米慢跑;4×200米,25秒+200米慢跑;4×200米,35秒+200米慢跑。
在傳統的間歇訓練法中,強度要逐步提高。
C重復次數:通常一次課中,間歇跑訓練的問題不宜過多地超過專項距離的長度。
D間歇的時間與內容:間歇時間取決於運動員的水平。高水平運動員的間歇時間要准確。間歇時間可以用時間或脈搏來控制。各個不同專項的不同段落間歇跑的間歇時間,可以參考表5.2。
表5.2 不同段落跑間歇時間表
400米 800米 1500米 3000米 5000米
100米 35"-40" 30"-35" 30"-35" 20"-25" 15"-20"
200米 2'-2'30" 1'-1'30" 45"-1' 45"-50" 30"-45"
300米 2'30"-3'30" 2'-3' 1'30"-2'30" 1'-2' 1'-1'30"
400米 3'-4' 2'-3' 1'30"-2'30" 1'30"-2'
500米 2'30"-3'30" 2'-3' 1'30"-2'30"
600米 4'-5' 3'-4' 2'-3'
1000米 5'-7' 4'-6'
1200米 7'-9'
間歇休息的重點不是時間而在於休息的方式,不能停、坐、卧,而應慢跑或走。
(四)法特萊克跑的方法
法特萊克(速度游戲或跑的游戲)。這種在野外進行的變速跑可作為不同水平心率(130-180次/分)的有氧能力訓練手段。同時在這種跑中加速跑還可發展無氧代謝能力。法特萊克跑時間為30分-2小時,可根據跑的速度和加速跑的長短而定。這種方法要貫徹全年,冬春宜多採用。
在法特萊克跑的過程中,運動員進行一系列100米到2-3千米的加速跑,而且事先既不規定這些加速跑的速度,也不限制慢跑的時間。在法特萊克跑時,運動員可用跑和跳專門練習代替加速跑。此方法對1500米至5000米的項目較為有效,而萬米以上運動員,不常採用些手段。800米運動員也不宜採用這種大運動量的訓練方法。
專項耐力訓練中,強度要求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百分比強度要求法:計算某段跑強度要求公式為:
強度要求=個人最好成績÷強度%
例如:運動員600米最好成績為1'30"時,其85%強度要求為1'30"÷85%=1'45"9。不僅全程跑要有強度要求,不同段落也要有強度要求。為此,要了解運動員的最佳成績如成績,再計算強度要求的范圍。
2.比賽速度要求法:先按某項預計的比賽成績求出該項中的每100米平均成績,在運用時,只要將該成績乘以所跑段落的百米數,所得出的時間即為該段的比賽速度強度。如預計1500米比賽成績為4分0秒,訓練時以比賽速度跑800米的強度為:(4分0秒÷15)×7=16秒×7=1分52秒。
3.自然強度要求法:自然強度是指教練員只提出技術上或體力上的要求而沒有提出具體數值的強度要求。採用這種方法必須是當運動員具有較高的訓練自覺性和訓練水平時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這種方法一般是在訓練階段轉換(如冬季轉入春季)時,為了適應環境、氣候變化或其它特殊情況時採用。
專項耐力訓練在全年訓練的准備期中,只保留一定的比重,而在競賽前期和競賽期中的比重大。
㈩ 越野長跑的意思是什麼
越野長跑是在野外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一種中長距離的賽跑。既是獨立的競賽項目,也是各項運動經常採用的訓練手段。沒有固定的距離,也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每次練習或比賽都是按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選擇路線,決定起點和終點。
定向越野的越野跑同其他長跑項目一樣,要求一方面能夠盡可能地減少人體能量的消耗,維持一定的跑速,另一方面又能根據比賽的情況,具有加速度的能力。因此,下述要求應使運動員在訓練階段努力掌握,在比賽過程中始終注意:
姿勢 主要採用身體微向前傾或正直的姿勢。要盡量使身體的各部分(頭、軀干、臂、臀、腿、足)的動作協調配合,並且善於利用跑中產生的支撐反作用力與慣性不斷前進,使身體保持平穩,提高跑的效果。
呼吸 最好利用鼻子與半張開的嘴(用舌尖舔住上顎)共同呼吸。除了在跑中出現生理「極點」現象時。
可以變化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即用多呼氣的方法提高氣體的交換率)外,一般情況下應自然、有適當的深度並有節奏的呼吸。
體力分配 或者按選擇的路段,或者按比賽的階段(起點、途中、終點),或者以自身體能狀況的不同確定。通過工作階段(肌肉的緊張)和休息階段(肌肉的放鬆)適時交替的方法,達到既跑得快,又跑得省力的目的。
速度 一般來講不宜過快。過快或在途中加速太猛不僅會影響體力的正常發揮,而且會嚴重地影響判斷力。有人曾做過試驗:同樣難度的數學題,在奔跑中需要用比在靜止時多幾倍的時間才能算出來;如果再加速,需要的時間不僅會更長,錯誤也會更多。但對於一名有經驗的運動員來說,當地形有利(如參照物多、道路平坦等)時,則應盡可能的快跑。
節奏 根據試驗材料表明,人感受的最適宜節奏是每分鍾70—90次(即每步時值為0.85—0.67秒),過快的節奏不易感受,過慢則會起抑製作用。有節奏的動作不僅能節省身體能量的消耗,而且能達到最適宜的動作協調。協調而富有節奏的動作,能給人以輕松自如的感覺和美的享受。
距離感 在越野跑中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是必要的,它不僅可以幫助提高找點的速度,也有利於體力的計劃與分配。
在野外,用同樣的步速節奏奔跑,但由於地形的變化,步長(距離)的區別卻較大。如果沒有測量過自己的步長,可參考下列按常規慢跑測出的數據。